洛阳师范学院_院校信息库_阳光高考

发布时间:2024-09-23 02:32:48    浏览:

  年成立的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科,历经政教系、政法系、政法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发展阶段。月,原马列理论教研部和原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整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个,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专业硕士点1个,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河南省一流专业。学院承担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设有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7个教研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6人,博士2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省部级人才30人次。

  学院教学水平高。拥有省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教育部“精彩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课程3门。

  学院重视学科平台建设。现有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先后获批河南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基地、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技与文化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

  学院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在国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在国家重要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学术成果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

  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近年来考研率一直居于全校前列。不少学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研究生;多名学生考入国家和省级机构公务员;就业率名列前茅。学院学生连续多年在国家级、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荣获佳绩。

  近年来,学院荣获河南省示范性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洛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新时代党建对标联创”标杆院系、洛阳师范学院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师范学院考研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正在努力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为创建省内知名高水平学院而不懈奋斗!

  文学院是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萌芽于1916年河洛师范学校的国文课程组。始建于1958年洛阳师范学专科学校的中文科,2000年升本,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曾使用文史系、语文系、语文科、中文系、文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名称,2014年恢复文学院院名。现开办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戏剧影视文学3个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学双学位学历教育,拥有1个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点。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河南省特色专业,2020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为我校首个通过二级师范认证的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河南省专业分类评价B—类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文学为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文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8人,博士55人。近年来柔性引进国家级“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引进学科带头人2人、优秀博士及博士后2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河南省中原教育教学领军人才1人,中原千人计划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高层次人才B类1人,省高层次人才C类2人,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六批“四个一批”人才2人,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文学院现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语言学、戏剧影视文学、语文教学与教法等7个教研室。戏剧影视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起步于2000年,2012年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2017年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23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终期验收审核。已形成河洛文学与文献、河南戏曲曲艺传播、中古语言文字、文学思潮与文艺美学等四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设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个明确、稳定的学科方向。本学科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中国文学”,2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0世纪文学转型与思想传播研究”和“洛阳文学艺术流变与传承研究”,1个省级示范性劳模工作室“河洛文学与文献创新工作室”。另有1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团队和10余个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团队。

  自2016年以来,文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18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艺术基金交流推广项目1项。在国家级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8篇,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出版12部。获河南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现有国家级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3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1个。综合科研实力位居省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文学院现有学生1782人,其中研究生91人,本科生1691人。学院开设有“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和“作家实验班”。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入选河南省卓越教师改革示范性项目“拔尖人才实验班”。现有教学行政班级36个,学生类型涵盖普通本科、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第二学士学位等多种人才形式。学生获得全国“田家炳杯”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3项,教育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一、二、三等奖4项,第七届中华诗词吟诵大赛一等奖,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征文,河南省师范技能竞赛一、二等奖15项,名列省内高校前茅。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荣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等全国及省级奖项15项,学生影视作品在河南电视台播出,社会反响强烈。近年来,我院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研究生100余人,被誉为“牡丹牌”毕业生。

  历史文化学院始建有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670余人。学院拥有52名教职工,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博士32人。河洛文物陈列室拥有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以及历代陶器、瓷器、青铜器、石刻等文物1000余件。洛阳铲博物馆拥有展品300余件。资料室藏书3万余册,报刊杂志260余种。

  历史学为省一流本科专业,中国史教研室为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拥有省新文科(历史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等6门。

  学院拥有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河洛古代特色文献整理与研究”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有河南省历史学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文物虚拟仿真教学实训中心,文物与博物馆数字化实训中心。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基金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

  立足专业,学院培育出“四位一体”河洛文化育人体系、“一二•九”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河洛人文讲堂”等品牌项目,以及“华夏霓裳”“文物讲解队”等优秀社团。学院团学活动在国家级、省级各项评比中获得多项荣誉。

  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洛阳市巾帼文明岗、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洛阳市青年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法学与社会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政教系,历经政教系、政法系、政法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年11月,成立法学与社会学院。

  法学与社会学院现有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700余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人。学院有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高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高校科研管理先进工作者1人、河南省高校社会实践专家1人、河南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智库专家1人、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3人、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重点学科1个。

  法学与社会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卓越为文化、以平台为依托、以实践为抓手、以服务为导向,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职业技能、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学院建有功能完备的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和社会工作实验室、管理实训室,2015年获批河南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学院鼓励学生考研深造,近三年来,总体考研录取率稳定在25%以上,社会工作专业2016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50%,近四届毕业生考研率均在40%左右。

  学院现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志愿服务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五年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省软科学项目、省教改项目等省级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荣获省级科研成果奖3项,地厅级科研成果奖30余项。

  法学与社会学院学生活动成绩斐然。荣获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校学风建设先进单位、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校五四红旗团总支、考研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比赛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洛法阳光”普法宣讲队获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竞赛河南省一等奖;“蒲公英”阳光支教队获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评选二等奖、河南省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竞赛一等奖、河南省暑期社会实践百佳团队;学院团队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一项,河南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获奖七项、河南省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竞赛一等奖,法律援助中心获得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洛小普”普法志愿服务队入选全国“法治中国青春行”专项行动团队。

  法学与社会学院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合作设立“校园法庭”,与洛阳市人民检察院合作成立“洛阳市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评估帮教中心”,与洛阳市司法局、洛阳市教育局共建“洛阳市法律援助中心洛阳师范学院法律援助工作站”,校地合作广泛而深入。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制订的《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办法(含指标体系)》被河南省人民政府采纳,用于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工作。河南省文明办在我院设立河南省志愿者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培训工作,迄今累计培养志愿者骨干、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近3000人次。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志愿服务研究中心,在9个市域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志愿服务摸底调查,完成8篇志愿服务专题调查报告,共有8项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项研究课题获得立项。成功举办2022年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和省高校社会工作案例大赛,充分展示我省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成果,对推动我省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外国语学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8人,博士12人,在读博士10人,硕士生导师14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3人,河南省教学标兵2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现有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日语四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硕士点。英语专业2013年获批河南省特色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学院荣获河南省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先进集体、河南省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教学设施完备,建有数字化外语教学实验中心,包含外语智慧交互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同声传译实验室、虚拟情景实训室、翻译教学实验室、多功能教学实训室、语言实验室、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笔译实训平台、专利翻译实训平台、商务英语实训平台等,为外语教学的数字化、集约化、自主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环境支持,充分满足了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训需要。学院资料室藏书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150余种。设有海外实习基地2个、国内实习基地40余个,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一直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成效显著。近几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其它省部级项目近20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省、市级社科成果奖30余项,知识产权(专利、软件著作权)9项,出版、参与著作25部,发表核心以上论文30余篇。学院教师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近年来,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河南省精品在线门、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学校特色学科1个。

  学院设有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意大利研究中心”、“河南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与河南省委外办共建)、洛阳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础英语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智库。近年承办“第四届全国英汉文化对比研究高层论坛”、“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第二届语言景观翻译与教学研究高层论坛”、“首届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论坛”等高级别学术会议与学术讲座百余场。

  学院始终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创立“卓越教师实验班”、“英俄双语实验班”,为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卓越师资和“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复合型外语人才。我院学生连续十四年在“河南省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英语学科教学比赛”、“河南省大学生日语演讲比赛”、“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和“河南省翻译竞赛”等赛事中成果丰硕。近5年来,共有330余名学生分别考取了爱丁堡大学、悉尼大学、诺丁汉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服务于全国各地基础教育、对外贸易、旅游、翻译等多个行业,得到社会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金年会金字招牌诚信至上

  科学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悠久,首批招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院之一,先后荣获校首批文明单位、洛阳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统计学、金融数学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河南省高考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数学学科为省级一级重点学科,2012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4人,博士32人,硕士生导师20人,教师获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省级教学标兵、省模范教师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30余人次。

  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省基础数学教学团队、河南省组合编码与图像处理创新团队、河南省高校密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创新团队等多个省部级教科研平台和团队。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5项,省部级项目7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Fuzzy Sets and System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700多篇,被SCI/EI收录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高校科技成果奖20余项,现有《解析几何》、《线性代数》、《时间序列分析》等省级精品课程、一流课程8门。

  数学科学学院精心营造学生的成才氛围,以“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为理念,形成“创新驱动、实践引领、产出导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河南省高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等学科竞赛中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310多项,先后有230多名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

  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前身是自然科学教研组(1950年),经历理化生教研组、理化教研组、理化系、理化科、物理科和物理系几个阶段,于2007年9月更名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院现设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日制在校生19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15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5人,博士58人,在读博士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共21人。教师队伍中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9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6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8人,河南省教学标兵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2人,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2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人。

  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条件。拥有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微格实验室、中学物理实验教法、物理创新、三笔字训练室、电子技术、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系统、机器人、单片机、PLC、DSP、电力系统综合实训、电机学、电子工艺实训等本科教学实验实训室59个,仪器设备总价值约3000万元。基础物理教学团队为省级高校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省级高校综合改革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河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物理、电子电气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电子信息2个省级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电子信息工程系、物理学系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院重视教育教学研究,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师获得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获批河南省智能装备特色行业学院立项建设。

  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拥有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洛阳市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物理学、能源动力、光学),校级重点学科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拥有大型仪器设备50余台,价值总计约4600万元,以及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近五年来,学院获批主持科研项目1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项目37项,横向课题52项,授权专利103项,出版著作、教材6部,在Nature Commun.、Phys. Rev. Lett.、Geophys. Res. Lett.、Astrophys. J. Lett.、Opt. Lett.、Opt. Expres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85篇,被SCI、EI收录203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28篇,二区论文73篇。获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全员育人工作理念,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及专业学科竞赛训练等教育内容。2023年,学生考研率名列学校前茅,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6%。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200余项。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3个本科专业,设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四个教学单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00人,教育硕士25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5人。自2016年以来,化学学科ESI排名持续保持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

  学院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7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9人。学院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省优秀专家、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优秀青年、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30余人次。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一流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河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基础化学教学团队和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化学系为首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基础化学实验中心为省级教学示范中心;有机化学(双语)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双语示范课程,有机化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有机化学实验为省级一流线上课程。

  学院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拥有河南省功能导向多孔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等4个省市级研究平台,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拥有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学院共有大型仪器60余台,总价值5000余万元,涵盖材料制备、组成、结构测试和性能评价等方面,拥有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的基础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室。

  学院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凝练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致力标志性成果的产出。近五年来我院教师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00余篇,其中二区以上论文150余篇,高被引论文30篇。

  学院立足河南地方经济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坚持技术开发与基础研究并行。围绕河南发展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结合洛阳产业发展特色及优势,强化基础研究、坚持技术开发、推动成果转化。近年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签订横向项目40余项,到账经费1500余万元。

  学院结合学科优势,积极倡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凝练学生工作品牌与特色。组织学生参与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等赛事,并在诸多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荣誉100余项。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居于学校前列,学生考研率保持在45%以上,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学院秉承“凝聚•包容•诚信•感恩”的办学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在5-10年时间内将学院建设成化学特色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多个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体办学实力和科研水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洛阳师范学院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前身为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2000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系,2007年更名为信息技术学院,2009年成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更名为信息技术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成立软件学院,更名为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学院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五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本科专业。现在校全日制学生2905人。

  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学术思想活跃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98人,专业教师8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高级实验师27人,博士和在读博士27人。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信息化专家、河南省青年科技专家、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等20余人次。图像理解与机器视觉团队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智慧旅游关键技术研发团队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团队入选校级教学团队。近年来获省科技进步奖6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横向联合项目30余项。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46部,发表学术论文5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40余篇。

  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修复创新性实践平台、河南省环境遥感与古迹保护工程研究中心、洛阳市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河南省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洛阳市公共软件实训平台等多个教学平台。

  学院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在毕业竞争(或深造或就业)时,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学生参与省级科研项目研发30余项;在全国软件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省ACM程序设计大赛等赛事中获奖从2020年的69项,到2021年的89项,2022年的169项,2023年321项,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居同类高校前列。2014年选送20名学生到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17年与波兰克拉科夫理工大学互派交换生。40余人先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爱尔兰卡罗理工大学、都柏林大学、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等知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还有200余名毕业生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平均就业率98.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8%,其中多名毕业生被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华为、中兴等大型企业聘用,并担任部门主管、技术总监等重要职务。

  体育学院是洛阳师范学院最早的院系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58年开始招收体育生,1977年成立体育科,1989年更名为体育系,2005年更名为体育学院。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四个专业,在校生1972余人,建院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0000余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学院2016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23年与美国西田州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

  79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4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4人,硕士生导师6人,国家级裁判4人,一级裁判22人,河南省骨干教师2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另有外聘教授、客座教授10人。教师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青年人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重点学科1个,首批国家围棋师资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基地1项,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研团队1个,省第二批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70多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

  室外教学训练场地面积32000余平方米,室内教学训练馆建筑面积29000余平方米。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竞技能力,创新训练和竞赛机制,组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空手道、柔道等16支代表队,不断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积极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学院运动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团体一等奖、印尼雅加达亚运会女子散打52kg级金牌、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散打52kg级金牌,在全运会、全国会及各单项赛事共获奖项300余项,提升了学校体育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体育人才为目标,秉持“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校训,以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为己任,紧紧围绕学校发展中心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科研、体育竞赛、对外交流和社会服务等工作,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音乐学院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和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人才的摇篮。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力服务学生成才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专任教师86人,高级职称30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8人。学院设有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三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1900余人。2020年,音乐表演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办学条件一流,各类教学设施齐全。拥有大剧场、音乐厅、表演厅、排练厅、录音棚等各类功能实训室、教室50余个,中西乐器800余台(件),演出服装1000余套,图书音像资料13000余册(张),能较好地满足专业教学、科研、艺术实践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音乐学院教师教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批国家、省部级教科研项目30余项,并有多名教师在河南音乐金钟奖、文华奖、群星奖、歌曲创作奖、专业舞蹈大赛等高级别专业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艺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立有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等11个学生专业艺术实践团队,形成了“班级、院级、校级和社会”四级艺术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锻炼成才的平台。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河南省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国家、省级各类重大艺术竞赛中获奖180余项,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均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2015年2月,民族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三个一等奖,被河南省教育厅誉为“独中三元、全国唯一”。

  音乐学院在党建、学工、教学、科研等内涵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巾帼文明岗、河南省三八红旗集体、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基层党组织、河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单位、河南省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教学环境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在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

  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位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丝路起点——洛阳,地处伊水之滨,万安山下,东汉太学发端之地。

  办学历史悠久。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肇始于1950年创办的美术专业,1983年9月成立艺术科,1989年3月改为艺术系,1994年7月艺术系分为美术系和音乐系,2005年2月原美术系更名为美术学院,2014年11月原美术学院分为美术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2019年5月美术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组建为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特色鲜明。学院现有美术学、绘画、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动画6个本科专业。2010年获批河南省艺术教育实验示范中心,2006年美术学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15年设计艺术学获批校级重点学科、绘画专业获批校级特色专业,2016年获批学科教学(美术)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2019年绘画专业在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中获得第1名;2020年美术学专业获批立项建设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美术学系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23年《美术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机构平备。学院设有美术学系、绘画系、书法学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设计系、动画系6个教学系;造型艺术部、艺术理论部、艺术实践部、实验教学部4个教学辅助部门;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所、陈钰铭水墨研究所、现代版画研究所、现代雕塑研究所、河洛美术图像遗存研究所、金属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所6个研究所。

  油画工作室、现代版画工作室、品牌与传播设计工作室、文创产品设计工作室、室内空间设计工作室、数字媒体设计工作室等27个教学工作室。

  拥有河南省艺术教育实验示范中心、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旅游管理学”--旅游文创产品研发与设计中心、河南省启梦众创空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新文科(美术学)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平台。

  学院拥有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800平方米的河洛美术馆、河洛美术学术厅、国家艺术基金作品陈列室、李廷怀汝瓷作品陈列室、图书阅览室等美育场所;珍藏有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现场临摹原大作品、日本二玄社复制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精品373幅,现当代书画名家作品100余件。设有东西方经典名作临摹教室、坦培拉与综合材料实训室、美术教育数字采编室、场景式课程录播室、激光雕刻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所。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其中专任教师8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4人,副教授30人,讲师44人,助教5人;具有博士以上学历12人。拥有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名师等16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国家级会员16人,专任教师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较为合理。此外,学院聘请有杨晓阳、何水法、陈钰铭、曹星原、段正渠、张江舟、王颖生、尹朝阳等客座教授、各类优秀专家40余人。

  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我院教师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4项,位居全省高校第一;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40余项;发表高级别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12部,获得成果奖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商标注册、外观设计等61项。

  58件,其中获一等奖作品7件,优秀奖作品15件;入选省级展览157件,其中获奖作品70件;由文旅部、中国文联和中国美协主办的每5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是国内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综合性美术大展,自第七届至第十三届入选及获奖作品25件,其中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入选10件。

  育人成效显著。学院以艺术教育转型创新为导向,以新文科、大美术的理念,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特色发展、校地联动、持续改进”的基本思路,以“教学+应用型”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办学资源,搭建开放式政、协、学、产、研一体化综合平台,革新办学理念,制定“名校、名师、名人”的战略方案,培养具备“四创”(创新、创意、创造、创业)能力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美术作品展、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获奖58项;获得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67项;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举办教学汇报展览及学生个人作品展览100余场;2018级美术学专业第一团支部“创新艺+”扶贫模式获得2021年全国活力团支部;“艺行青春”志愿服务团队获得全国百强实践团队。

  社会服务有力。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任务,培训中小学管理者、骨干教师等逾千人;与洛阳市教育局合作,主编出版《悦读洛阳》美术系列教材,与多所小学共同研发美术特色课程16门;完成洛阳集美城家居广场视觉导视系统设计方案;与共青团洛阳市委、洛阳正大双创中心联合以洛阳城市IP为主线设计文创产品;为新安县人民政府开展“我在新安等你”设计服务工作;完成洛阳君河湾集团“洛城中街”文商旅综合体项目视觉导视系统设计方案等,促进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学术交流广泛。学院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不断增强学术交流传播。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教师作品展,是河南省首家在国家级美术馆举办展览的高校,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称之为“洛师现象”;2019年先后在西安、景德镇、洛阳举办国家艺术基金三彩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展;2021年在新安职教中心体育馆举办“我在新安等你”洛阳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作品联展;2021、2022年与共青团洛阳市委、洛阳正大置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正好青春UP洛阳”正大高校创意展;2023年举办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大美华彩—敦煌壁画临摹作品高校美育展”洛阳站巡展;参加河南省大学生毕业设计优秀作品联展。另外,还有多名教师在国内外举办各类作品展。充分彰显了学院艺术教育的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发展目标明确。在未来发展中,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以高层次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学科特色,提升科研成果水平,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朝着把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全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院大踏步前进,为实现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专业设置:设有小学教育、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三个普通本科专业,招收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小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心理学双学位以及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硕士。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师7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博士15人。拥有中原名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社科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50余人次。

  “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训中心”与“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包括国家级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室、教育教学行为观测与大数据分析研究室等实验实训室22个,建有省级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学科科研:学院拥有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教育学”、二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原理”。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300多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等科研项目100余项,出版论著30余部,获得科研奖励70余项。

  育人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毕业生王予川作为省公费师范生代表受到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学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田家炳杯”“华文杯”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奖励500多项。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去向落实率持续在学校名列前茅。

  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现有在校生840余人,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2个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办学实践,已形成了“着力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一、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力量强、职称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44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洛阳市优秀专家等优秀人才10余人。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办学理念,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生物科学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技术专业获批校级特色专业,枣科学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入选河南省创新型科研团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获批河南省第九批重点学科,“生物与医药”获批新一轮河南省重点学科,“水生生物学”获批校级重点应用学科。

  二、科研条件优越。学院拥有中原地区枣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河南省黄河中下游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豫西地区黄河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省枣属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可持续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枣树叶茶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枣种质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冷水鱼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现建有8000平方米基础教学实验室和研究室,拥有仪器设备1000多(台)套,总价值2000多万元。

  三、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项,获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5项;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专著18部;国家专利授权34项;签约引进横向科研经费1400余万元。

  四、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办学理念,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学生在“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河南省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成绩显著,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多项,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学院考研录取率持续保持高位增长,2024届毕业生考研率达到51%。

  商学院组建于2007年4月,现有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含中外合作办学)三个本科专业。目前有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7个:工商管理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虚拟仿线个、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个、省高校研究性教学系列案例1个、省级精品在线门、省级双语示范课1门、省级专创融合课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思政样板课1门;校特色专业2个,校教学团队2个,校精品课4门;拥有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洛阳市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机构;有省级商务综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包含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手工、工商管理沙盘、EPR手工沙盘和人力资源管理沙盘等6个实训室。全日制本科生达1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00余人,工商管理和会计专业第二学位学生100余人。商学院现有专职教师70人,教授6人,副教授20人,博士28人(海归11人),专任教师100%具有硕博士学位,其中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省优秀教师1名,省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1名,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6名,教师中获得的荣誉还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管理人才、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省青年企业家导师、洛阳市优秀专家、洛阳市突出贡献人才、校级教学名师等。集体获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洛阳市“巾帼文明岗”、“学生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商学院秉承“尚德求新、博修商理”的院训,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强化项目带动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系列化、科学化,加大协同育人力度,加强校企、校地、校行及社会团体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实训、就业平台及基地,开办有冠名班和定制班,推行“双导师制”和“五个一工程”等实践举措。将区域发展战略和师范大学特色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加强国际合作办学,与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波兰比亚威斯托克、老挝汉澜管理学院等国外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河洛学院(老挝分校)已完成工商管理、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专业在老挝的

  招生,实现海外办学。商学院教学水平高,先后有20余人次在教学大奖赛中获得大奖。学术氛围浓厚,成果丰硕,近5年来,商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课题5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1位教师入选2022年爱思唯尔公司发布“中国高被引学者年度榜单”,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50余项。结合河南省和洛阳市重大发展战略,商学院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政府、企业完成了一系列咨询、策划、培训等横向项目,受到广泛赞誉。商学院注重学生管理,精心营造学生成才氛围,推行未来“CEO

  “金牌营销员大赛”、“跨境电商大赛”、“商务系列讲座”和“ERP沙盘模拟”等多项品牌活动,有社会调查中心、河洛茶社2个学生社团,学生在 “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创业大赛”、“新道杯”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沙盘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多项高级别奖项。历届毕业生专业扎实,考取博士40多人,考取国内外硕士500余人;因本领过硬,受到了国家发改委、国家税务总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兰州大学、阿里巴巴集团、58同城集团、中国电信集团、民生银行等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在未来的发展中,商学院将振奋精神,以崭新的姿态拥抱灿烂的明天。学前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学院成立于2013年,是目前全省唯一单独设院的二级教学单位,前身可以追溯到

  年成立的学前教育教研室,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前教育学现为校级特色学科,学前教育专业为学校特色建设专业。2013年与爱尔兰卡洛理工学院开展中外合作办学,2016年获批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并招生,2017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评估,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2020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202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二级)。学院始终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育人理念,以立足河南、辐射全国、服务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师德修养、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专业能力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胜任保教、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8人,中原名师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3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2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研究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1个。近年来学院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各级各类教改项目40余项,其中河南省教学改革项目9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精品在线门,河南省十四五规划重点教材2部;在《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教材40余部,其中2部为省“十四五”规划教材;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等科研项目70余项,科研、教研经费达800余万元。学院拥有建筑面积13959平米的独立教学大楼,有18

  120间实验实训室,包括学前儿童常见行为问题干预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婴幼儿保健与教育实训室、儿童心理咨询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蒙台梭利实训室、感统实训室、科学发现室、动漫工作室、数码钢琴室、舞蹈室、美工室、音乐素养教室、蓓蕾剧场等,有藏书4万余册的图书馆和儿童绘本馆,教学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学生校内实践与专业能力学习的需要。学院建有省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省级大学生校外专业实践和校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合作共建有洛阳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并与多家省级示范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创业基地50余个。学院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实行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生在考研、就业、专业竞赛、志愿服务活动等方面屡获佳绩;连续多年在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华文杯”师范技能大赛、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首届教育硕士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学生获“出彩河南人”第四届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从2011年起,学院承担“国培计划”,对豫西南地区的幼儿园老师进行培训,服务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至今已经为地方培训幼儿园教师万余人。本科教育水平和服务社会水平不断提高,得到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广泛认可,学院已成为引领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为贯彻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于2014年独立建院、高起点发展的一所新文科学院,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专业,现有教职工

  人,其中博士22人。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被授予河南省高校基层党组织统战工作示范单位、获批河南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是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起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河南省首批入选单位,建有教育部首批、河南省第一家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河南省首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黄河文化数字融合传播实验室”, 河南省首批全媒体科普传播中心创作基地,河南省新文科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以及国内唯一的中图期刊创刊号博物馆和全国高校一流的校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

  近年来,学院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接轨行业、服务社会,大力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方向、四级平台”的发展特色,即以采编播一体化为中心,以融合新闻、融媒传播为道路,以移动端、视频化、交互性为方向,以国家、省、市、校四级平台为支撑,着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校融媒体中心制作的《洛师新闻》《洛师全报道》《新闻速递》《科普之声》《健康360》等节目,每年播出

  余期,在视友网、腾讯网等平台每年点击量达15万次以上,在省内外高校拥有较高知名度。学生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全国“中华诵经典诵读”、“央广杯”主持人大赛等奖项

  多项,在中央广播电视台、《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学习强国等权威媒体发表宣传作品1000余篇。就业前景广阔,学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团中央未来网、湖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日报社及所属大河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实现高质量就业100多人次。地理与旅游学院(

  月,前身为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学院开设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师范类)、会展经济与管理6个本科专业,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300余人。20年来,共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4700余人。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旅游管理学科获批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2023年旅游管理专业在河南省专业分类评价中获评B类专业。学院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学院现有教职工81

  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8人,博士44人(含在读博士)。学院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教师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文化和旅游部青年专家、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规划人才、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教师、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类优秀人才称号20余人次。学院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全国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3项、河南省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虚拟仿线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门,教师承担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4项,省级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2项,获河南省首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河南省本科教育线项,获河南省教育系统2021年度教学技能竞赛获二等奖1项,获河南省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立项2项、省级专创融合示范课程1门。旅游管理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河南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旅游管理教学团队获批河南省高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学生获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计划”项目3项,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获批2020年河南省优秀学位论文2项,在全国旅游院校技能大赛、河南省“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30余项。学院拥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1个,河南省级重点学科1个,获批中国旅游研究院县域旅游研究基地、

  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学院教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出版著作20多部,被SSCI、SCI、CSSCI、CSCD等收录论文140余篇,获国家知识产权7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奖10余项。学院建有文化和旅游大数据实验室、智慧旅游规划与数据采集实验室、酒店经营管理沙盘实验室、GIS实验教学中心、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土环境与灾害实验室、土地动态监测实验室、古生物化石研究室、地理虚拟仿真实验室、理化分析室等各类专业实验室

  0余个,占地面积近2000平米;配备有ArcGIS、ENVI、ERDAS、无人机摄影测量与遥感平台、地理与生态观测站、空间数据采集系统、高性能图形工作站、Opera操作系统、酒店收益管理系统等软硬件设备;建有上海迪士尼、杭州开元集团、广州长隆、北京中测新图、河南省地矿局、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等50余家教学实习基地,充分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学院先后承办国家人社部、河南省人社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河南省各市县等各类培训项目20余项,累计培训各类人才2000余人;承担《河南省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洛阳市“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洛阳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等旅游规划项目30余项,承担嵩县、渑池等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项目5项,承担栾川等地村庄规划100多个;完成《河南省旅游景区发展报告》等政府智库决策报告30多项,完成《智慧旅游服务指南》等标准11个。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千方百计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连续多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百余人在北京、上海、海南、浙江等地知名企业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学院不断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党的政治组织力,强化主体责任,坚持学院领导联系支部,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组织建设标准。严格组织生活,提高党员教育质量,坚持

  三会一课”制度,保障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和党委会制度,强化中心组学习和党的组织生活会制度。学院党委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旅游管理教工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河南省高校省级样板党支部、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未来的发展中,学院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提升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团结协作、担当奉献,奋力推进地理与旅游学院高质量快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电商、物流业的高度融合与快速发展。学院于2015年在原学校信息技术学院2

  005年招生的电子商务专业基础上,与北京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联合组建成立,2017年学校商学院物流专业并入电子商务学院。目前,已基本形成一个符合现代电子商务产业完整链条的前沿学院。学院拥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本科和专升本专业。先后获批校电子商务特色专业、河南省电子商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河南省电子商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电子商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在2023年河南省专业综合评价考核中电子商务专业获得B类专业。学院始终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近几年师资力量明显加强、学术梯队逐渐形成,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学院现有在册学生986人,教职工40人,其中高级职称8

  8人。另有外聘教授、副教授5人,博士13人,高级工程师2人,行业职业培训师14人。聘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柴跃廷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特色优势:①“双主体、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为主体合作企业,与多家专业技术企业深度合作,打造“1+1+N”双主体、多元校企合作机制。

  ②“多阶段交替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专业名师与工程师团队,以实战化项目实训驱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三维教师团队交替培养人才,构建出“2+1+0.5+0.5

  ③电子商务行业资历架构能力标准体系。依据电子商务行业从业者需要掌握的资历架构能力,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与虚拟仿真项目,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①创新校企合作机制,专业建设发展成果丰硕。学院与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清研研究院联合成立理事会,开展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近三年学院先后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5项省部级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创业率位居学校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

  ,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学院教学工作采用“六化”教学管理体系,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管理新格局,推动教学工作全面发展。近三年获批

  3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一流优秀课程、2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校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6项校级精品及一流课程、17项校级教育教学及课程改革项目、出版8部国家级教材、荣获省级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③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始终围绕“实践教学”这一主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建成包括信息数据云平台、实验中心、实训中心、仿真中心、创业中心的“一平台 四中心”专业实验实训体系。学生在各类学科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项,其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荣获省级二、三等奖;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荣获国家二、三等奖,全国电子商务“三创赛”省一等奖、二等奖。物流管理专业考研上线%

  以上。④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师生服务社会能力增强。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发挥学院专业优势,积极为服务洛阳“建强副中心、形成增长极”履职建言。近年来主持撰写《洛阳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10余项政府规划项目,横向课题总进账金额1000余万元。师生共注册公司20个,涌现出10

  余位就业创业典型,学院先后荣获“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先进单位”“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多次联合政府机构开展电商扶贫技能培训。电子商务学院始终坚持将自身发展与推进学校“一个目标”“两项攻坚”和“三大行动”紧密结合,确立了“建设国家一流电子商务专业和省级一流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秉持“教育优先 育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抢抓发展机遇,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务实奋进,担当创新,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一流,并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电子商务学院而努力奋斗。食品与药品学院

  “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聚焦符合国民经济的“大健康”产业,开展具有鲜明工科特色的教学、科研工作,已成为学校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新工科学院。学院现为中国日用化工协会授予的“日化行业职业能力等级评价培训基地”,全国第一届化妆品学科建设与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单位。

  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博士35人,双师型教师18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6人,已形成了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富有开拓精神的工程教育教师队伍。2022年8月获评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以下三个明显特色。特色一:完善的实习实训体系促进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院开展以新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实习实训教学活动。现有校外实习基地28个,分布于洛阳、郑州、广州、上海等地,其中省级、校级示范实习基地3个。学院还有31

  个实训中心,7个大型仪器室,配备LC-MS、GC-MS、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总价值2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形成了专业见习、课程实践、顶岗实习等一整套适合专业发展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特色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围绕天然功能因子、新药合成、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领域开展基础应用研究以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取得了丰硕成果。拥有河南省制药工程院士工作站等省、市级科研平台7个。近5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

  余项,其中洛阳市揭榜挂帅项目1项、发表SCI/EI研究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学院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实践等方面与中原美谷“共建功能性化妆品特色行业学院”,努力打造融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与洛阳市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合作开展化妆品添加剂的检测,伊滨区监察科委托我学院承担洛阳市高等学校餐厅标准制定项目,进一步提高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特色三: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助力学生未来发展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设立了“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提升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坚持第二课堂活动项目化、品牌特色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近年来,学生发表论文和申请国家专利多达40余篇(项);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全国高校化妆品产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全国高等院校数学能力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绿色化妆品创新创意大赛、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妆品创新大赛等全国重要赛事中获奖50余项,获奖人数和层次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千方百计为学生就业创业搭建平台,2019

  左右,就业率均高于95%以上。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05年2月,是洛阳师范学院对外合作办学的专门教育管理机构。学院拥有一支荟萃中外的专兼职教学与管理队伍,目前在校生1500

  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开展学生联合培养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院目前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与美国西田州立大学联合举办的体育教育专业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大学联合举办的通信工程专业项目;与美国阿克伦大学联合举办

  小学教育专业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音乐学专业项目;与爱尔兰卡罗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学前教育项目;与老挝翰澜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的会计学、国际贸易、国际汉语教育专业项目(只招收国外留学生)。同时,学院还招收来自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新西兰、泰国、蒙古、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从而实现了中外教育资源优势互补、文化融合,逐步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模式。学院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国际交流、支撑我校实现更名大学等使命任务;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力求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

  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最终达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蓬勃的生机,为洛阳师范学院美好明天奋勇拼搏!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