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20 03:31:07 浏览:
横跨上海房地产营销与传媒两大领域,一线年,主攻市场、策略、推广。房地产百家讲坛卓越讲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师,十个知名房产专栏特约撰稿人。
曾几何时或者说把时光机拉回到18个月之前开始,以烧烤、滑雪、麻辣烫为IP带火的淄博、哈尔滨、天水等几个城市都曾经“上热搜”并热闹了好一阵子,只是如今再回看——当时有多少人尽皆知,之后就有多少恍若隔世。
从网红(个人)到网红店、网红景点到网红城市,凡事以网红为导向已从街头巷尾到了大雅之堂,但各领风骚的周期却从半年到一个月甚至更短。
人为努力成为网红本身并没有错,但如何让其有转化并可持续发展,这是值得讨论的话题。
不去深究网红两个字的前世今生,倒是站在以网红城市为标的来回顾,或可以看出网红肯定也是事出有因:首先,成为网红城市就要有足够特色的元素,但这不止是土特产或特色景点。淄博的烧烤出名,不代表淄博就是“以最为标签,以全国为选拔范畴”的第一位,所以那些文化沈、体验好、(曾经)知名度高的城市或地区,往往在他城成为网红城市之后,或满腹疑惑或忿忿不平,其实只是评价标准不同:这是体验→分享→认同范畴,而非经济→数字→统计范畴,所以重庆不必去妒忌天水的麻辣烫抢了自己的风头;其次,那些受惠于网红的城市,最该感谢科技进步实现了弯道超车。就算今天有“上海、北京和香港才是百年网红城市”的说法,但不得不承认没有网络特别是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和被广泛应用,若还是只能靠长年积累的口碑,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网红城市一说,这对于哪怕“只是收割了一把流量”的诸多城市而言,总有点看不到希望的不甘,(成为网红)改变了很多人也包括很多城市的命运,虽然厚积但屯于养在深闺人未识之痛,至今还在蛰伏的绝大多数应该感同身受;
谈到网红城市的发展历程,某度上的说法是网红城市发展经历三代:“互联网普及之前,厦门、丽江等城市通过投放形象广告,堪称网红城市的元老;第二代以西安和重庆为代表,受益于短视频平台和分享经济;第三代,城市形象更贴近年轻人审美,长沙是其中代表”。
除了载体的迭代,还有关于【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了网红】的说法,曾有学者认为:
“1.0版本的丽江和大理是以自然风景闻名,2.0时代的重庆成都和西安是以后天的人工城市景观出圈,3.0发展主打一个吃喝玩乐一站式,4.0到访和消费的关键词是服务业”
“爆红一阵子&沉寂一辈子”的那几个城市,是不是对网红有什么误解?又或者说——他们在尚未做好全面(转化)的准备之下,来也匆匆导致去也匆匆?!
你说成为网红到底难不难?说难也很难:虽然说如今“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但真正从中获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凤毛麟角,只是经过舆论的带节奏,貌似幸存者偏差成为了人尽可夫的那只大饼,所以看似轻松的一句“重庆和西安依托短视频出圈”但不等于什么城市都可以通过短视频来实现导流,更逞论那些还执迷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埋头苦干,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背后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说不难也不难:只要“(城市)本身有点特色、照片和视频能有足够内容、找到合适的平台发布并予以扩散”这三个特点具备,说白了就是要有意思、有颜值、有预算,那些成功跻身网红的也大致脱不开这三个核心要素当然也缺一不可,“一招鲜吃遍天”的神话在城市范畴很难实现。但关键的关键在于诉求,即你想要“网红”多久或者说你需要“争取多少时间”来让自己霸屏,这是今天我们界定网红成败的疑问手。网红人想要的是快速积累粉丝被更多人关注;网红店想要的是开业期间的人气爆棚即可;网红商场要的是预热帮助招商直到开业为止;网红城市想要的“可持续”其实泛泛而谈,总要有个明确的节点吧?毕竟每个城市都想发展,都想快速出圈成为网红,都盯上了网红的流量红利,都迷信自己也可以成为幸存者偏差的样本。
网红是有保质期的,就像上述的人、店、场一样,“要把(网红)时长用在刀刃上”,否则要么过早引爆手忙脚乱,要么为时已晚无济于事,总之来的不是时候,但去的却是——再也不回头。保质期多长,取决于为成为网红的素材、载体和成本准备是否充分和精准?以重庆为例,如今大家都热衷于去那个穿墙轻轨打卡,但重庆绝不止有穿墙轻轨,否则谁会为了这个特地飞一次?去了又如何填满一个至少三天的假期呢?所以讲到网红的保质期,就不能有将“最网红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主观,不仅要认识到他城成功的内在肌理,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发现“最网红处”背后其实还站着一个——网红矩阵。以一个城市的范畴来评估网红,目的地经济几乎不存在,毕竟出城的成本是有最低消费的,智商税偶尔“得”之但也不能就此轻视大众的整体认知。
那些被用作反面教材的案例,“还没准备好(就网红了)”是众口一调的托辞,但是很少有人去进一步追问:所谓的准备,包括哪些方面呢?今天的网红城市,大多数导入的第一波(当然也可能唯一一波人流)都是游客, 那么对此该做的准备有哪些呢?1、是备好足够多数量&足够多细分消费层级的酒店;2、是尽快提升一条龙的交通包括贯通和环境整治;3、是做好食品卫生、到访安全、消费体感的各种保障;4、是做好舆论的把控,媒体的连续报道和持续宣传。上述都对,但上述只能完成和完善其——成为网红的那段或长或短的保质期。一个城市“火起来”可能成为网红城市,但网红城市想要的是“持续火下去”,这时候探讨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有点哲学考量了:1、我是谁?2、我从哪里来?3、要到哪里去?别以为这是为了写文章的趣味性而进行的狗尾续貂,事实上那些“过把瘾就死”的前网红城市,就是——要么不能回答三个问题,要么三个问题里有错误,当然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一切都是马后炮。“我是谁”是盘点资源和素材,是否有足够的矩阵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红”?“我从哪里来”要心知肚明自己一旦红了,背后的诱因是如何组成和配比的?“要到哪里去”是提前布局好导流之后如何转化,留不住人就——持续导入人。
站在更高维度看问题,那就是要可持续发展,那么成为网红这件事,看的就不是带来了多少消费、就业、财政收入,而是如何“花好这些钱”,是站在城市招商的高度去改善营商环境。
上述四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深谋远虑予以提前布局,那么至少也要做好在网红保质期内予以动态跟踪和观察并第一时间予以见招拆招,否则就会落入大部分“曾经网红过”的城市那般——看着TA起高楼,看着TA宴宾客,看着TA楼塌了,无可奈何花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