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白话文明---中国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4-09-25 07:07:48    浏览:

  精神文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物质存在决定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我们能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积极地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商品的消费,文化建设就能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思想、道德、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只要我们抓的准,群众就会跟着我们干,只要群众参与进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相反,群众就会远离我们,那么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为自己利益奋斗的行动。同样,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精神文化利益的诉求,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精神文化利益奋斗的行动。

  精神文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物质存在决定着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比如,现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契约经济,反映到思想道德领域中主要是要讲“诚信”,守信誉。讲诚信对经营者与消费者都有利,不讲诚信对经营者与消费者都有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这一职业道德就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设“诚信社会”就应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只要把这个“利益”问题向群众讲清楚,群众就会跟着我们去搞这个建设;只有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诚信社会才能够建成。

  又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文化消费相应上升,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就成了人民群众的新的利益诉求。我们能为此制定相应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积极地来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商品的消费,文化建设就能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

  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思想、道德、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存在,只要我们抓的准,群众就会跟着我们干,只要群众参与进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相反,群众就会远离我们,那么我们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

  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一条能够为之奋斗并实现利益诉求的路径,这是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成功运用,是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为人民服务的一条有效路径。因为,无论是文明村、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还是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都始于基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建立良好社会秩序、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利益诉求,是人民群众为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它源于基层,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参与。由于创建活动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所以我们才能够使其更广泛地回“到人民群众中去”,形成今天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工作局面。

  要巩固和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们就必须一方面要了解和把握好当前群众在精神文化中的利益诉求。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们正在迈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新的诉求,比如,过去在窗口行业要求的“来有迎声、走有送声”等等,现在已被诚信服务所取代。又比如,过去的环境建设强调净化、硬化,现在人们更需要的是治污、绿化,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等。创建活动要赢得人民群众的继续参与,就必须抓住人民群众变化之中的、新的、现实的需要。

  另一方面,要始终把握好创建活动的群众性和广泛性。既然人民群众是活动的主体,要有群众的广泛参与,那么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就不能只局限在一些条件好的地方,总是那么几个城市、那么一批村镇和单位。文明不文明是相对的,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条件进行分类指导,使更多城市、村镇、单位的群众都参与进来,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上一个目标,这样就能普遍调动广大城乡、各行各业和各界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的力量被广泛调动起来,才能够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才会普遍享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农民工亦工亦农,是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迈入工业化、城镇化这个历史阶段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他们是我国现阶段中最大的劳动大军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最大群体不仅要产生出新的经济、政治诉求,也会萌发出新的精神文化诉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定特别关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利益,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组织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我们在搞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社会志愿服务、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中都要想一想他们的需要,我们在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时都要想办法设计一些他们能够参与的载体。把人民群众中这一最大的群体对精神文化的诉求搞清楚,把人民群众中这支最大的力量组织到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利益奋斗中来,精神文明建设就一定会获得本来应有的活力,就一定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本文作者白石,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

  现在一说到精神文明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什么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等等。这说明了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存在价值。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是从群众中走来,到群众中去的。首先这个活动是群众的首创。1981年河北保定的“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后来我们总结经验,变成我们党的主张,在全国推广,这就又回到群众中去了。

  群众性创建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简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内容和手段,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只是我们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工作手段。一方面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任务落实到基层的一个有效途径或者叫路径,通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基层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抓起来。另一方面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组织群众参与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把广大城乡、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到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中来,依靠群众的力量来推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可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可以说是精神文明建设对党的唯物史观的一个践行。正因为如此,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就有了很强生命力。

  比如现在一说到精神文明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什么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等等。这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但是为什么一提到精神文明建设,人们就马上想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说明了它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和存在价值。

  我们党对群众路线有一个表述,这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是从群众中走来,到群众中去的。它是怎么从群众中走来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群众的首创,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紧接着是1981年河北保定的“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这是当地驻军和村里的老百姓自发搞起来的,最初没有人去组织。为什么要搞这个活动?因为当时“”刚结束,有很多后遗症的问题、军民团结的问题、人们想致富学技术的问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等等,老百姓希望解决这些问题,有这种需求,驻扎在那里的部队发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跟老百姓一块干这个事情,这就产生了军民共建文明村活动。当时河北省委就发现这个问题,提出共建带自建,没有驻军的农村也可以搞文明村活动。后来又提出来从农村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城市社区,搞文明单位、文明街道、文明小区创建活动,中央发现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军委办公厅联合转发了河北军民共建经验,等还为此题词,推向了全国。后来上海的文明单位大量的发展,三明市又搞起了文明城市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这么搞起来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群众的创造中总结经验,变成我们党的主张,然后再回到群众中去。这个标志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二个精神文明建设文件,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个精神文明建设文件主要明确了这一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工作领域,没有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写进去,第二个精神文明建设文件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写了进去,这就是“三大创建”: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行业。这个文件用一整章来写,发下去指导全国,又回到群众中去,这些年各地都搞得轰轰烈烈。只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才有生命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是这么来的,所以很有生命力,已搞了30多年,经久不衰。

  基本运作形式就是三加三。第一个“三”就是常说的“老三样”: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1.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它的目标任务:是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工作着力点:是“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都在这“三优”里面。工作层面:一个是城区、一个是社区、一个是家庭。这是城市的基础和细胞,把文明要求纳入进去,列入城市测评体系,每个市都要评一评,这样就带动起来了。组织领导:文明委。文明委的领导也是市里主要领导,各部门分解任务,分担责任,组织测评,评比表彰,这项活动是这么来推动的。

  2.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它的目标任务:乡风文明、环境建设、村民素质。工作着力点:放在移风易俗、建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工作层面:小县城和建制镇、行政村、集市、农户。文明小城镇创建和农村其他的文明建设还不一样,它带有城市的特点,所以县城和大的建制镇,特别是县城,可参照城市的办法来搞。“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是我们从“细胞”入手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要坚持搞,一抓普及、二抓深化。3、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创建目标:主要就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主要是诚信和敬业问题,重点在交通、城管、公安、工商、商贸、卫生、金融、邮电、电信、食品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窗口行业进行。工作层面:省市县的党政有关部门和直接服务群众的窗口单位。组织领导:主要是依靠文明委成员单位中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几十个行业都来抓,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三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的节日”

  第二个“三”即“新三样”。这是近些年在全国搞起来的,包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的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由文明委抓总。1.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目标任务是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着力点是学校的德育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的净化。这几年学校德育教育开始上来了,一段时间忽视德育课,课时少,课本也不规范,现在德育课课程、课本规范了,但是德育老师队伍这一块还需要加强,前不久搞调查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组织领导:文明委牵头,教育、文化、社会管理、群众团体等多部门参加。2.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搞这个活动主要是培养人们的爱心,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越多越好,现在就是要扩大队伍,谁都可以当志愿者,过去主要是青年人,现在,一些党员、公务员、妇女,包括一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都在不断地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工作的开展有的可以通过行政推动,有的可以通过建立协会来推动。活动的组织领导由各相关部门负责:党员志愿者由组织部负责,公务员志愿者由公务员局负责,巾帼志愿者由妇联负责,青年志愿者由共青团负责,夕阳红志愿者由老龄委负责,等等。还要建立一些诸如抢险救灾等有专业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提供专业志愿服务。3.“我们的节日”。“我们的节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七大传统节日里面有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每个节日设一个主题,弘扬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春节,有家的概念,在我们民族的意识中家和国是一体的,家和万事兴,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清明节追思先辈、悼念烈士、搞爱国主义教育。重阳节是老人节,倡导孝老敬老引导人们传承美德。七夕节倡导爱情忠贞,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等等。每个节日来了我们就要做这个工作,就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了。但要注意传统节日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要加以扬弃,把好的东西通过某种形式张扬出来,把我们的文化血脉传承下去。(本文作者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

  如何在道德建设上拿出管用的办法,切实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

  软管理靠的是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引导人们明辨是非、荣辱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现在,是非不清、以耻为荣等问题是导致公共交往中不讲秩序、职业活动中尔虞我诈、家庭生活中不孝不贞,引发社会矛盾的原因。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位一体”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五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其他工作上去了,文化搞不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建不成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丝毫没有减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思。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从大方面来讲,包括两个大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其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二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图书出版等领域。这些都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十分注重思想、道德领域的建设。思想领域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信念问题,没有信念,一个民族就会是一盘散沙,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就会从根本上出问题。道德领域的建设主要是解决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不好,不仅降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而且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成本。我们的一些企业,由于不讲良心,坑害消费者而失去市场,十几年、几十年的付出毁于一旦;我们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人力、财力年年增加,但如果道德建设搞不好,社会风气不改善,社会秩序是难以搞好的,投入的再多也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道德领域中遇到的新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去找原因、找办法,把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道德规范建立起来。

  社会学中有一个理论叫“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也就是社会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的硬管理,一个是社会的软管理。硬管理靠的是法律、警察等,是管人们行为底线的,所以也叫制度化的管理、被动的社会管理。软管理靠的是思想道德建设,是通过引导人们明辨是非、荣辱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这也叫非制度化的管理、主动的社会管理。上世纪60年代,党号召学雷锋,最好的时期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警察。所以我说在一定意义上,“一个雷锋顶十万警察”,这就是社会软管理的作用。现在,是非不清、以耻为荣的问题在社会上一些人当中存在,这是导致公共交往中不讲秩序、职业活动中尔虞我诈、家庭生活中不孝不贞,引发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原因。如何在道德建设上拿出管用的办法,切实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

  社会管理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我们一切工作的力量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现在一方面要强调为了群众,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相信和依靠群众。没有相信和依靠群众这一条,“为了群众”就可能演变成“恩赐群众”,我们就成了救世主,成了英雄创造历史。同志说过,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是两条基本的原理,如果忘了这两条基本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这是唯物史观,是我们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所必须遵循的。创新社会管理要遵循这个原理,创新社会软管理也要如此。我们说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么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推动历史前进?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人民群众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的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没有人民群众的奋斗,历史就不会前进。

  在社会软管理上怎样依靠人民群众呢?应做好三件事:第一,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上的共同利益。精神文化上的共同利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带普遍要求的、共同的利益,需要我们去发现、去集中。第二,把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上的共同利益讲给他们听,群众悟出了怎样做才对自己有好处,就会同心来干,这叫觉悟群众。第三,把人民群众组织到为自己的精神文化利益的奋斗中来,这要求我们要有一套被人民群众所欢迎的方针政策和方式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作者: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

  道德建设也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见难不助、以怨报德,诚信缺失、违诺违约,人口流动带来的空巢老人得不到照顾等等,抓住这些群众的利益诉求来组织道德建设,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一呼百应,把道德建设变为群众的实践,为道德建设聚集巨大的社会力量。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要求生产经营者要讲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一个不讲诚实守信的企业它是做不大做不强的。有的企业一夜之间破产,重要原因就是缺德。每年失去消费者、失去市场的企业有许多许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我们知道,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通过了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定》。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文化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讲的文化建设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十四届六中全会讲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是根本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其主要领域包括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小文化)。其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叫“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是指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中主要强调了这些领域中的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决定》中在强调这些领域中的事业建设的同时,更突出了其中的产业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讲的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纵观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不难看出,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中心环节之中;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位于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地位十分重要。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是“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搞得好不好又会对其它组成部分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

  首先,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搞经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讲就是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要解决好生产关系的问题(改革),也要解决产生产力本身的问题。在生产力三大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没有较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难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我们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契约经济,客观的要求生产经营者要讲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一个不讲诚实守信的企业它是做不大做不强的。许多企业出了问题,很大程度也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有的企业做了几十年,花了很多心血,搞得很大,但一夜之间破产了,纠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缺德,由于缺德而破产。因为忽视职业道德建设,不讲诚信,每年失去消费者、失去市场的企业有许多许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同样,相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海尔集团曾经砸掉一批不合格冰箱,这一锤是维护消费者利益的一锤、是构建企业职业道德的一锤,这一锤砸出了企业的员工素质、砸出了企业的信誉、砸出了一个大的市场,砸出了一个具有国际品牌的大企业。我省的全国道德模范,柏乡粮库总经理尚金锁,靠诚信建设,把一个县粮库搞成了全国最大的粮库,经济效益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由此可见,道德建设搞不好,就会对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良好的社会道德,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举足轻重。

  其次,从对社会管理的作用上看:社会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社会控制理论(社会管理理论),认为社会管理包括“硬管理”、“软管理”两个方面。社会硬管理主要靠法律、警察。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对人们行为的最后防线,因此也叫制度化管理、消极的、被动的管理。社会软管理主要靠社会道德,通过道德建设,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使井然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人们的自觉行为之上,所以这也叫非制度化管理,积极、主动的社会管理。没有社会硬管理、不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不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只靠硬管理、忽视软管理更不行,假设人人都不讲道德,都去触犯道德底线——法律,就会出现“法不责众”的问题。同时“硬管理”需要投入,而“软管理”基本没有投入,忽视社会道德建设,不抓社会“软管理”就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管理成本。上世纪60年代学雷锋,其中最好的时期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时候不需要那么多警察,我们的社会管理成本很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讲,“一个雷锋顶十万警察”。我们现在要创新社会管理,构筑社会道德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其三,从对民生的作用上看:道德建设与民生问题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一些不道德现象的存在,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比如,去医院做手术要送红包,办营业执照要送红包,甚至办身份证也要送红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由于一些不道德现象的存在,诸如假红酒、瘦肉精、地沟油等等,搞得人们生活很不安宁。前不久发生的小悦悦事件为什么引起那么多网民的热议,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们的利益诉求,人们都在思考,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需要别人帮助的问题,如果我遇到,是不是也会遭到社会的冷漠。所以抓道德建设也是抓民生问题,搞好道德建设,对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至关重要。

  总之,无论从经济建设,还是从社会管理、民生保障上看,道德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按照木桶理论,哪一个板儿都不能短。同样,道德这块板儿要是短了,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也会流失掉。30年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就向全党说过一句语重心长的话,他说:“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他还告诫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不可能胜利”。今天重温同志的这些话,仍令人震聋发聩!我们要科学发展、我们要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要建设小康社会,离开道德建设是万万不行的。我们要做到“不变质”、规避“危险”“少走弯路”,取得“胜利”,就不能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不抓好思想道德建设领域中的工作。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能够做到相信和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引导人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通过实践使人民群众认知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好处,通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力量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一,应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出发。人民群众是在争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人民群众看不到自己利益就不会去奋斗,没有人民群众的奋斗,我们任何一项事业都办不成。道德建设也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见难不助、以怨报德,诚信缺失、违诺违约,人口流动带来的空巢老人得不到照顾等等,抓住这些群众的利益诉求来组织道德建设,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一呼百应,把道德建设变为群众的实践,为道德建设聚集巨大的社会力量。

  第二,应从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领域做起。人们的道德诉求来源于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领域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即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依次对应的道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任何一个人只有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讲道德,他才能成为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中央提出“四德”建设,前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种概念,后一“德”是属概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具体的、具有实践性,抓道德实践应从这“三德”做起。这“三德”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社会公德包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职业道德我们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等,家庭美德我们讲孝老敬老、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等。所以,在组织道德实践中还必须突出重点。道德建设的重点,就是群众主要的道德诉求。根据群众的主要道德诉求,我们提出了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大兴互助之风;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大兴诚信之风;在家庭生活中孝老敬老,大兴孝敬之风。这些都与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反映了群众意愿,做好了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好处,群众愿意去做这些事,人们有了参与的积极性,道德建设就会有内在活力。

  第三,应有强有力的组织指导工作。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既要靠群众的自觉参与,同时也不能忽视组织指导工作。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指导工作,把各界群众和各行各业都最大限度地引导到道德实践中来。在这方面,一是要发挥党群部门作用,把各界群众组织起来。组织、人事部门把党员、公务员组织起来,发挥带头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发挥联系企业员工、青少年、妇女的优势,把各方面群众组织起来。二是要发挥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政府有关部门的作用,把各行各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把职业道德建设抓起来,把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生产经营者组织到道德实践中来。三是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有关的理论研究、媒体报道、文艺宣传一起上,形成扬善抑恶的舆论强势。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指导工作,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依靠人民群众,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才能搞好。(本文作者: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道德的支撑。无论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还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都离不开道德建设。我们可以看到,道德建设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做支撑,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做不好的。

  搞社会管理创新,很重要的一条是不能忽视道德建设。忽视道德的作用,没有良好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秩序是难以形成的。如果人人都不讲道德,都去触犯道德底线——法律,就会造成“法不责众”的问题。

  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契约经济又是诚信经济,诚信属于职业道德范畴。市场经济计较等价原则,你给我一分钱,我就要给你一分货,讲究等价交换,等价交换的背后是利益交换。你不讲诚信,损害对方的利益,就会失去客户,就要失去市场,最终失去自己的利益。所以说要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道德建设特别是诚信建设作用很大。

  这些年来我们这方面的教训也不少,一些企业百多亿的资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有的就是由于缺德而破产的。相反的例子也不少,很多企业由小变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诚信,讲职业道德。

  比如说柏乡粮库,一个小小的县粮库现在搞成全国最大的粮库,他的领头人尚金锁是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他始终教育职工要讲诚信,要考虑客户的利益,你什么时候来货我们都收,我什么时候给你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所以大家纷纷到他这来,所以越办越大。

  最近河北日报宣传了一个保定的油条哥,题目用得很好:“诚信经营不知亏”,他就不用复炸油,人们放心,结果买他的油条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所有的个体户、所有的企业都这么去做,那么我们的经济就能健康地发展起来。这是对经济建设的道德支撑作用。

  其次,看对社会管理的支撑作用。搞社会管理创新,很重要的一条是不能忽视道德建设。社会学里有一个理论叫社会控制理论,社会控制也是社会管理。这个理论认为,社会管理包括硬管理和软管理,硬管理主要靠法律、监狱、警察等,给人以威慑;软管理主要靠道德调整人际关系和树立良好社会风尚。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最后的防线。我们现在注重做最后防线的工作,一有什么事情就用警察,一发生什么事就要严管。没有法律、警察这个硬管理不行,因为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但是,忽视道德的作用,没有良好社会风气,良好的社会秩序是难以形成的。如果人人都不讲道德,都去触犯道德底线——法律,就会造成“法不责众”的问题。如果再加上执法者都不讲职业道德,那法律就是“一纸空文”。过去学雷锋的时候社会风气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警察。所以我们说“一个雷锋顶十万警察”,这就是道德的作用。现在我们维稳的经费超过军费了,县委书记天天为这个发愁,学雷锋学好了就不用为这个发愁了,用不着那么多警察,用不着那么多开支。

  最后看对改善民生的支撑作用。道德建设搞好了,对民生改善是大有益处的。搞好民生就要解决医疗、就业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非常重要,必须要抓好。但是我们有些人常常忘了一点,这就是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有了什么困难你不帮我,我不帮你,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还相互欺骗,什么地沟油、毒饺子、瘦肉精都出来了,你说老百姓生活能幸福吗?相反的,我们搞“善行河北”,那么多好人好事、善行义举出来了,大批志愿者出来了,社会风气改善了,有些地方幸福指数明显在提高。石家庄有一个社区叫建南小区,建南小区房子是过去五六十年代的房子,不怎么样,外面建了好多新房子,又是高楼又是绿地,各种设施很齐备,小区里有一部分人有能力去买,但是住在这个院里的人都不愿意出去,为什么?因为这个院里道德建设抓得紧,风气好、人际关系和谐。这个院里有志愿者,比方说我是个医生,邻居有心脏病,我就与他结成志愿者,需要时帮一把。大家发挥各自特长,你帮我,我帮你,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助体系。小孩也是这样,进了院里见了叔叔、阿姨什么的,都要敬个礼,见了老人都要问声爷爷、奶奶好。有一个退下来的老宣传部长,他把孩子组织起来搞活动,比如让他们帮助搞治安,发现可疑的人要报告,小孩玩起来到处跑,有些小偷是他们发现和举报的。所以说这个小区其乐融融,房子不怎么样,但是生活非常舒适。现在我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有的地方幸福指数还不如20年前高。所以说把道德建设搞好了,确实对民生的改善很有作用。但是这一点我们有的同志没看到,只考虑到硬件东西,那很必要,你拿纳税人的钱就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软的东西,这些情感的东西,老百姓更需要。你去办个事,“七所八所”不给好处就刁难你,医院做个手术还要拿红包,这些东西多了,老百姓不幸福,你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道德建设在经济社会中发展的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做支撑,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做不好的。(本文作者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

  “善行河北”活动要按照关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要求,进一步用“真善美”占领主流舆论阵地,用“真善美”点亮人们心中的道德明灯。综合运用好理论、新闻、文艺、社会宣传等多种手段。

  我们要围绕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的人情冷漠、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职业生活中不尽职守、家庭中冷落老人等当前广大群众在道德建设上反映最强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大兴互助之风、诚信之风、敬业之风、孝敬之风。

  习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的重要讲话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也坚定了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就如何进一步学习贯彻习8·19重要讲话精神,河北日报记者专访了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白石。

  白石说,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以大兴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之风为重点,在全省广泛开展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实践证明,“善行河北”活动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载体,已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河北落地生根的重要实践路径。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的意见》,按照省委书记周本顺同志有针对性扎实推进的指示,充分地运用“善行河北”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河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文明风尚,为河北奋进崛起、由大转强提供道德支撑。

  道德建设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只有抓住群众的主要道德诉求,把群众的意愿变为活动的主张,才能更有效地汇集群众力量,唤起千百万群众同心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一方面,要继续围绕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的人情冷漠、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诚信缺失、职业生活中存在的不尽职守、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冷落老人等当前广大群众在道德建设上反映最强烈、最希望解决的问题,继续在全省大兴互助之风、诚信之风、敬业之风、孝敬之风,让互助、诚信、敬业、孝敬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另一方面,近期将着眼于当前“善行河北”活动的开展情况,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进行再聚焦,推动有关行业制定工作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路线图、时间表,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善行河北”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其影响正在向社会方方面面拓展延伸,我们既要当好组织者策划者、又要当好“引领者”,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善行”力量发掘好、引导好、鼓励好。一是发挥好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作用,引导城乡各地群众广泛参与,推动活动向社区、乡村、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拓展。二是发挥好各行业主管部门的组织作用,引导各行各业群众广泛参与,推动广大干部职工和生产经营者积极履行服务宗旨、诚恳对待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岗位、运行环节中存在的有诺不践、诚信缺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三是发挥好群众团体的组织作用,引导各界群众广泛参与,把广大职工、青少年、妇女、各派、工商联人士、广大志愿者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进一步组织到活动中来,带头倡善行、行义举、作贡献。

  “善行河北”活动要按照关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要求,进一步用“真善美”占领主流舆论阵地,用“真善美”点亮人们心中的道德明灯。一是综合运用好理论、新闻、文艺、社会宣传等多种手段。用新闻说事,用理论评理,用文艺演情,用社会宣传强化效果,形成“善行河北”宣传的大合唱。二是充分使用好城乡基层的宣传文化阵地,大力宣传好人好事,让善行义举遍及城乡,让道德种子落地生根。三是进一步做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在城镇重点抓好公共场所的公益广告宣传,在农村大力开展文化墙建设。

  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搞好思想道德建设。只有这么来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不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闹出笑话,甚至走弯路、搞出乱子,才能全面地、一以贯之地贯彻好我们党的战略方针,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概念的两表述。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与十二、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相比有技术层面的创新,无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性任务未完成,意识形态工作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概况,对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认识的片面性会导致工作指导上的混乱

  我们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毛主席说过,夺取天下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枪杆子和笔杆子。这里讲的笔杆子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都要通过它来团结全党,引领人民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形势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新形势,我们党在这一工作上进行了创新,对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新的概括,概括的结果一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是最近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些创新,一些新的概括主要体现在三个文件当中:一是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一是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个是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三个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指导我们意识形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这方面的所有工作都要以这三个文件为指导。有的同志是长期做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可能知道,但是有些同志刚到这条战线工作,或者来的时间不长,可能不大清楚。如果我们不很好地学习和研究一下这三个文件,就可能在认识上、理解上有些片面的东西。比如,有的同志从字义上去理解,精神文明、文化好像不是一回事,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些混乱,概念把握不准。现在我们感觉大家一谈文化就忽视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词提的少了,与前些年比有些淡化了,“两手抓、两手硬”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提的也不多了,有些人淡忘了。在工作指导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文件,包括很重要的文件在表述上发生错误,把文化建设放到社会建设里去写,甚至把精神文明放到文化产业、文化事业里去写,辈分不对,种属关系错位。一些新闻宣传也有些问题,一说文化建设,就只是唱歌跳舞,一说精神文明就仅仅是群众上街,搞些什么活动。理论界也有同样的问题,望文生义,讨论文化建设从字面上去理解,一些理论研究文章阐述很片面。包括我们宣传部的一些同志,可能现在也说不清楚,这对我们的工作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这二者是一个概念、两种表述。只要我们重温一下这三个文件就清楚了。第一个文件,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这个《决议》首先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定下来了,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又提出了它的工作领域,就是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科技发展。上层建筑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是国家制度,一个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五个方面,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科技。另外这个文件还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第二个文件,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这里面强调了第一个文件中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也提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工作领域即思想、道德、文化、科技、教育。但这个文件指出,由于科技、教育已有部署,所以该文件主要涉及的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领域的工作。原来宣传部是管科技、教育工作的,后来分出去了,所以工作重点从五个领域变为这三个方面:思想、道德、文化。这是十四届六中全会与十二届六中全会的一个不同、一个变化,但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还是那五大块。这个文件第一次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是这个文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贡献。第三个文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这个文件就总体内容上来讲,从大的方面看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个是文化。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呢?就是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在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中,属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叫做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把它叫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文明建设中心环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概念,其主要含义没有变。那么这个文件中的文化是什么呢?这里讲的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文化中的文化概念,它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定》里讲的文化就是这些方面,强调这些方面的事业建设,叫文化事业。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中讲的文化也是这些方面的工作,只是在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的中间切了一刀,一边是文化事业,一边是文化产业。从此我们的文化厅、广电局、新闻出版局,包括报社,工作中既有事业又有了产业,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和前两个六中全会的文件的一个区别点。但是就文化建设的范围来讲,还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这些范围,只是这其中原来的部分事业工作变成产业工作。通过重温这三个文件,我们知道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工作领域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要工作领域也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大的框架没有变,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概念两种表述。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与十二、十四届六中全会文件相比有技术层面的创新,但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性任务还未完成,这其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刚才说了那么多文化概念,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最大的文化概念是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总和。而我们党的文件中所讲的文化概念,主要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这个文化概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个层面的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第二个层次是中文化概念,就是思想、道德、文化中的那个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也包括哲学社会科学,里面既有事业又有产业。第三个层次即小文化,是中文化建设里面的文学艺术。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此讲得很清楚:文化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文明是相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言的。也就是说,当我们用经济、政治这个词时,相对应的用文化这个词;当我们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这个词时,相对应的用精神文明这个词。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理解得太窄,在指导工作当中,不要一说文化就只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甚至仅限于文学艺术领域。

  搞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首先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搞好思想道德建设;其次是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其三是抓文学艺术。只有这么来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这么来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才能不会犯片面性的错误、闹出笑话,甚至走弯路、搞出乱子,才能全面地、一以贯之地贯彻好我们党的战略方针,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本文作者: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

  农民工是现阶段我们党的基本群众,那么我们党就应该忠实地代表他们、广泛地团结他们、真心地依靠他们,充分保护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抓住“进城”这个关键,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就能使绝大多数群众与我们同心同德,我们党就有了执政根基。

  现在我们还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过去我们主要依靠的群众——农民,现在变成半工半农的了,他们是这个时期社会财富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是当前我们党的最基本的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一个先进的政党,之所以先进,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它能代表人民、依靠人民,有自己的基本群众。

  什么是“人民”?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人民”的最终标准是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人民是指生产力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劳动群众。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其作用是吸收活劳动,只有当它吸收了活劳动,即通过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的劳作,才能产生新的社会财富。由于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各个历史阶段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人民的主体是不同的。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人民是农民、工人,而不是掌握土地、机械和金融的地主、资本家和银行家。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是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而这其中人数最多、最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是农民工。因为现在我们还处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过去我们主要依靠的群众——农民,现在变成半工半农的了,他们是这个时期社会财富的主要创作者。看看我们的城市在很短的时间盖起了那么多高楼大厦,谁盖的?建成了那么多码头、机场、铁路、桥梁,谁建的?城镇中的保安、保姆、清洁工、服务员他们是谁?农忙时他们还要回家干农活儿,这些都是农民工。可以说农民工是我国现阶段中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最大的劳动大军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是当前我们党的最基本的群众。

  既然农民工是现阶段我们党的基本群众,那么我们党就应该忠实地代表他们、广泛地团结他们、真心地依靠他们,充分保护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每实现自己的一个阶段的利益,历史就前进一步。只有搞明白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才能团结和依靠他们去实现其既定目标。那么我们能否用心了解和正确地看到农民工的利益是关键的关键。不抓他们的共同利益,他们能跟你走吗?你能够团结他们吗?你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历史作用吗?不能。过去我们依靠的绝大多数劳动群众是农民,农民的利益是土地,我们带领他们解决了土地问题,这样我们既解放了生产力,又有了牢固的群众基础。曾经历的“土地改革”和“土地承包”的成功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现在农民变成农民工,他们既在城里做工、又在农村有自己的土地,他们的利益在哪里?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在保证不失去土地的前提下,他们的利益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这就是“进城”。农民工进城的本质是进入二、三产业,他们进入二、三产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抓住“进城”这个关键,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就能使绝大多数群众与我们同心同德,我们党就有了执政根基。当然进城不是指全部进入大城市,而是中小城市,包括小城镇,尤其是在农村二、三产业集中的地方就地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如果现在看到了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政策就应向这方面倾斜,特别是公共财政要多往中小城市、小城镇投入,搞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多地走进去,同时加快完善他们的户籍、医疗、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制度。可以说,抓住了这个问题,许多社会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现阶段我国人数最多的劳动群众感谢,跟着走,因为你发现了他们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并且把他们的利益告诉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使他们有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就会又好又快地完成,我们的事业发展就会更有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眼里,人民群众要生活、要生活得更好,这是生产力产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最终动力。因此,我们说发展生产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要实现这二者的一致,取决于相应的生产关系即经济体制。也就是说,我们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设计的是否正确,其根本标准要看是否同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这个标准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改革经济体制,以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回顾30多年来的改革,我们先后做了两件最大的事情:一是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这两件事概括起来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即解决超越当时相对低下生产力的“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解决生产关系中“所有制”超前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就赢得了这30多年的大发展。现在,改革又遇到了新瓶颈,我们搞了好多年,就是迈不过去。这是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与30多年前遇到的问题恰恰相反,即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生产力相对发展了,而生产关系却相对滞后了,有的环节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这除了所有制的一些问题外,主要体现在“分配”问题上。

  由于生产关系中的分配问题的滞后,从而带来了一个严重后果:这就是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脱节。马克思讲,经济运行的环节、结构可以很多很多,但最终都要归结到生产与消费这个基本结构上来。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你没有东西我没法消费不行,你有了东西我买不起也不行。如果消费跟不上去就必然造成产品积压、生产过剩,货币回不了笼,经济运行不起来。我们常讲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当前来讲,第一驾马车应该是“消费”,第二驾才是“投入”,第三驾“出口”只是补充,把13亿人口的国内消费市场做起来才是根本,这个市场比欧美市场都要大。但有人担心,提高消费水平就是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而普遍提高工资就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反过来又阻碍企业的生产。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C+V+M构成的,现在就总体而言是利润(包括税收)与工资(包括二次分配所得)的不平衡(不排除一些例外:如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薄利小企业、一些企业员工工资过高等),利润过高,而工资偏低,带来的是再生产规模的相对膨胀与消费市场的相对萎缩,购买力不足,企业后继乏力,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没有好处,只有实现利润与工资、生产与消费的相对平衡,对二者才都有好处。因此,分配领域的改革是当前改革最为关键的一环。一切市场都是依据需求来建立的,所有产业结构都是要根据市场来构建的,生产与消费结构调整不好,以市场为导向的其他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只有打开了生产与消费结构不合理这个症结,其他产业结构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顺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信群众的选择、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调整生产关系,冲破改革瓶颈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党和政府是他们的利益代表。生产关系的分配环节出了问题,带来的又一个严重后果是: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相脱离。这些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为中等不平等程度,在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在0.6以上视为收入差距悬殊。自2000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连续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人民群众是在实现自己的利益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不能相应享有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久而久之必然会丧失对其领导者的信心,与党和政府渐行渐远,最终会将他们创造历史的力量由生产力转向生产关系以至于上层建筑。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实践是我们的本能,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是我们的本能,我们不能失去这个“本能”,应自觉地顺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相信群众的选择、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调整生产关系,冲破改革的这一瓶颈,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发展。(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

  城市的文明程度,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是城市居民。如果一个城市居民的知识水平低,举止粗俗,缺乏文明素养,那这个城市规划、建筑搞得再好,也不是有魅力的城市,不是一个文明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文明,就体现在市民的言谈话语、举手投足之中。所以进行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是提升市民公德素质。一是要组织群众参与。通过组织广大市民民主修订各市原来的《市民文明公约》,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在实践中自我提高。二是加强舆论引导。三是实施依法管理。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高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不仅带来生产要素向城镇的快速聚集,同时也对城镇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作用的阵地,任何一个现代城市,公共文化设施都应该成为城市建筑的一大亮点。无论是从国际看还是从国内看,最有魅力的城市,其标志性建筑里,文化设施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巴黎的卢浮宫、艾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这些都是文化设施。与之相对照,我省城市在这方面较欠缺,在最近的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测评中,我省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大都处于末档,不少西部城市都比我们强。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等方面的建筑少、小、丑,面积、功能、建筑式样比较落后。“文明”一词在辞典里的解释是“社会进步状态”,一个缺少文化建筑、文化设施的城市,不能说是一个进步程度高的城市。建设城市就会有“拆”与“建”的问题,拆旧建筑不能把有文化价值、能留下城市记忆的建筑都拆了,建新的建筑中也应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一席之地,公共文化设施应该成为城市建筑中最有魅力、最靓丽的建筑。

  当前,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三产”中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当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迅速下降,人们的消费投入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文化领域。按照学术界公认的一个结论,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正是文化产业快速成长期,刚进入这一时期时,文化产业对许多人来讲还是个盲区。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意识到,谁动作快,谁就抢占了先机,占有了市场,就拥有了这个财富的源泉。我省目前正处于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使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产业从城镇退出,这就为第三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使更多社会资金、生产要素向既无污染又是朝阳产业的文化产业转移成为可能。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金年会娱乐平台登录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得好坏,将直接决定一个城市的功能效用,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只有符合美学规律、将城市自身文化融于规划设计之中,建出来的城市才能有魅力。东西方城市规划理念各有不同,各有所长,我们应兼容并蓄。比如,中国城市街道以井字形、田字形为主,横平竖直,四四方方。在欧洲,很多国家城市道路都是放射形的。走在井字形的道路上,看到的是建筑两侧的风光。走在放射形的道路上,就可以多看到几个角度。有的城市设计得很巧妙,当你开车行驶时,这个城市许多最美的建筑不是侧面而是正面呈现在你的视野中,使城市的优美、气魄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来。所以,在城市规划上,我们必须既结合自身实际,又要放眼未来,按照美学规律,以现代化的标准、世界一流的水平搞好设计。

  对于单体建筑,同样不能忽视。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自然和人文要素融合的结果。单体建筑不但是构成城市景观环境的基本要素,还是城市文化品位的具体体现。在城镇化过程中,每一个建筑都要讲究建筑美学,尽可能使其有一定的文化承载。要通过城市整体设计来规范建筑群体间的协调,又要对单体建筑体型、体量、色彩等作出相应要求。我们讲“穿衣戴帽”,实质上是在要求我们注重城市建筑的装饰文化。“穿衣”是指给建筑的墙体配以优美的色彩;“戴帽”就是有个漂亮的屋顶。除此以外,还要注意门窗的设计,这相当于城市衣服的衣兜和纽扣,衣兜和扣子不好看、不协调,衣服也不会好看。

  强调建筑美学,还要注意建筑的用材、色调问题。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螺旋式发展的,审美观也是如此。农业社会人们的审美很“生态”,经过工业社会的“污染”“喧闹”,到后工业社会人们开始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按照这一规律,具体到建筑材料上就要讲究“自然”质感,让人感到舒适、自然、随意。色调上也是如此,色彩鲜艳,大红大绿,不一定就好看。霓虹灯的设计也是一样。像巴黎这样“走过来”的现代城市,立法规定不允许往建筑上打射灯或设霓虹灯,要搞就要高额收税。这些应引起我们的思考。存在决定意识,我们不能用农业文明的眼光来审视工业文明,更要注意学习一下后工业文明的东西,使我们城市建筑的美学水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更具有前瞻性,不至于几十年后又推倒重来。

  在建筑美学方面,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比如,商铺的门匾字号问题。门匾字号的设计风格应多种多样,但又有可遵循的规律,与商场、商铺、饭店、餐馆等经营内容形成内在联系。比如,中餐馆要用传统的木制匾牌、书法题写店名,有民族性,有民族文化含量,就很上档次。要是咖啡馆,就做成欧式的,用铁艺门匾,就很好看。门匾字号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非常需要加以引导,它是很能影响城市市容、影响城市文化品位、影响城市观感的。

  城市的文明程度,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人,是城市居民。如果一个城市居民的知识水平低,举止粗俗,缺乏文明素养,那这个城市规划、建筑搞得再好,也不是有魅力的城市,不是一个文明的城市。一个城市的文化、文明,就体现在市民的言谈话语、举手投足之中。所以进行文化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努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是提升市民公德素质。包括引导人们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形象、热心公益事业等。抓好这项工作,一是要组织群众参与。要调动群众的主动性,使群众自觉地参与进来,不能让群众老是处于被动教育的地位。通过组织广大市民民主修订各市原来的《市民文明公约》、组织市民群众参与对不文明行为的义务劝阻活动等,引导人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参与中、在实践中自我提高。二是加强舆论引导。讲道德就是明辨是非、荣辱,人们的日常行为主要靠道德来调节,越过道德底线才要用法律来惩治。明辨是非、荣辱,一个重要的手段是进行舆论引导,我们不仅要用好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还要用好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扩大受众群体,达到广泛的教育引导效果。三是实施依法管理。诸如上车挤踏、过马路闯红灯、损坏公共设施等,这些行为接近或越过道德底线,有的触犯法律法规,所以既要教育又要管理。“没有教育的管理是简单粗暴的,没有管理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把教育和管理结合好,使越过道德底线的行为受到相应惩罚,这样才会收到实效。

  其次是引导市民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要不断扩展、创新提升市民素质的内容和载体,比如举办大讲堂、书画展、音乐会、摄影展以及歌咏比赛、民间工艺制作大赛等等,通过专家引导,社区配合,吸引群众参与其中,群众参与多了,对自身素质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实践中,这类使广大群众能够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多搞,加大密度搞。通过活动来引导人民群众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本文作者: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还将给思想建设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我们是用过去的“习惯”来遏制这种正在萌芽的思想观念,从而抑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呢?还是调整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以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呢?这是当前思想建设战线面临的一个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员和国家公职人员,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要教育他们在主动热情地带领广大群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防止把商品关系带进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来。

  党的十四大确定,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经济体制的一次带根本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必定要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怎样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彼此联系、相互促进。这是确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理论依据。

  精神文明建设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形态,属于社会存在范畴;而精神文明是人类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积极成果的积淀和发展,归于社会意识领域。这就决定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精神文明就必然要打上这一经济形态的烙印,就一定要反映这一经济形态的要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教条地理解社会主义,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过早地把产品经济作为我国的经济模式,并形成了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又围绕这种经济模式进行构造,形成了不少超越现实的理论观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当我们要冲破传统模式,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就必然会与这些观点、意识和观念发生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根本的办法不是双方的相互迁就,更不能用过去的某些观点、观念来“指导”新的经济形态建立,而必须是改进精神文明建设,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发展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

  精神文明建设要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条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不只是被动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基础上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同样,精神文明建设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又对这种经济形态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时,就能够引导人们自觉地参与这一经济形态的建立。精神文明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它能够吸收历史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并把它融合到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去,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保证经济形态转型的顺利进行。精神文明还具有发展的不平衡性。它与其经济形态的发展进程相比,不仅有滞后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还有超前的一面,能够吸取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生的一切进步的精神成果,形成高于现实经济形态、并反映这一经济形态发展趋向的思想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科学的指导。因此,充分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些作用,就能为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由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通过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得到发展,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强有力支持而不断完善,这就决定了二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因此,在实践中,不能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就精神文明建设而发展精神文明建设,而必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带动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我们,无论是经济工作部门还是思想文化部门,都要在工作中自觉地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中形成强大动力,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将给思想建设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

  既然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来进行,那么随着这种经济形态的逐步形成,将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哪些内在要求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思想建设要做大的调整。一般来讲,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进程是:自然经济一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产品经济。按照这一发展顺序,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对自然经济的否定。而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进程却是: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产品经济。这样,市场经济的建立就不单单是对自然经济的否定,同时还是对“产品经济”的否定。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这种“错位”,导致了目前我国社会意识发展的特殊性。即: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不仅要冲破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而且还要摆脱“产品经济”观念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依此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一次新的调整,承担起消除传统观念和“左”的思想的双重任务。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还将给思想建设提出更深层次的要求。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必然具有商品经济所固有的属性和机制。这些属性和机制规定每个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彼此间必须具有相互独立的经济利益,这势必导致人们在经济交往中一般只讲等价交换,而不讲无偿让渡。这样,计较各自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些思想观念,就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对于这种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无论我们在思想上或感情上愿不愿意承认,但它毕竟是客观存在着的。因此,我们是用过去的“习惯”来遏制这种正在萌芽的思想观念,从而抑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呢?还是调整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以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呢?这是当前思想建设战线面临的一个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对道德建设进行必要的改进。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判断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从道德观念上看,在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条件下,人们把经商和赚钱视为不光彩的事情,这种行为常常受到贬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经商是普遍现象,“钱”作为一般等价物在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无处不有,而且人们崇尚经商和赚钱的意识也会日益增强。会不会经商、能不能赚钱,会不会搞商品经营、能不能获取更高利润,在经济生活中将成为能力、效率、效益的标志和象征。那种斥商为奸、谈“钱”变色的观念和心理会越来越不合时尚。因此,我们的道德建设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所带来的这些变化,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要能够从传统观念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当然,要反对“一切向钱看”的观念,那种为了金钱尔虞我诈、敲诈勒索、坑蒙拐骗甚至贩毒、卖淫的行为,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道德的,必须加以。就道德规范而言,与过去比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产品的交换,都要按照等价原则和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旧的权力和宗法关系被进一步冲破,衡量“平等”“公平”的尺度将有新的变化。又如,由于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具有强烈的利益刺激功能,促使人们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去追求效益,进行竞争,这也会给“满足”“和睦”等观念赋予新的标准。类似这些正在变化的、新的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标准,我们要做具体分析,对于那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内在要求的,要加以完善,并逐步地纳入到我们的道德规范中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大力加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社会的任何生产单位和经营单位,要在商品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济活动中不断提高效益,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先进的技术、灵敏的信息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这就需要大力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在全体人民中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做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改变科技落后、人才短缺的状况;要深化教育改革,办好各类国办学校,支持私人办学,努力改善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企业与科研单位挂钩,加快科技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使企业通过吸收新技术来调整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要加强对员工的岗位训练,大幅度增强劳动和管理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把工作做在前头,尽可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并为它的发展创造条件,不仅要调整和充实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还必须加强和改进这方面的工作。

  要有超前意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新的伟大的社会实践。随着这一实践的日趋深入,全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会不断地发生新的变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将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能不能把工作做在前头,尽可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这是能否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和保证作用的关键。这就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必须掌握有关的知识,主动深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去,研究其运动规律,认识其基本走向,从而对它的发展可能引起人们思想道德观念发生哪些变化,将要对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同时,要注意深入群众。群众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主体,这种经济形态的建立所引起的观念变化,首先在他们中间得到体现。通过深入群众掌握观念变化的脉搏,从中找出哪些是积极的,需要加以提倡;哪些是消极的,必须进行纠正,使我们的工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反映它的需要并为它的发展提供服务,也必须是开放的。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许多好的东西可供我们利用,不仅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我们借鉴,而且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思想观念、理论学说和政策主张,有些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特别是他们在环境建设和公共秩序治理方面的一些做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因此,与经济建设一样,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也不能搞自我封闭。要敢于走出去,有选择地拿回来,以丰富和提高自身,从而更好地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要扬长避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从根本上讲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发生新的飞跃,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但是,这种经济形态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个体、私营、“三资”企业等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关系之上的,而且在这种经济关系中,劳动者个人大都以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的身份自立于社会生活之中。这样,计较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现象就难以避免,甚至会因为追求局部的或个人的利益出现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违犯社会公德和败坏社会道德的现象。这种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现象是并存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会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就给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正视和承认它的存在,不能因为出现某些消极现象,就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要通过做工作扬长避短,不能因为消极因素的出现具有某些客观原因就可以任其泛滥,而应当经过努力来弘扬积极因素,把消极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员和国家公职人员 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时必须毫不动摇,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要体现层次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实践证明,我们不可能逾越这种经济形态而过渡到产品经济形态。否则就难以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任务,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是,这毕竟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必经之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这一历史的运动。因此,从全局和长远着眼,无论是对思想建设还是道德建设,都不能采取形而上学的态度,要区别情况分层次进行。对员和国家公职人员,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要教育他们在主动热情地带领广大群众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防止把商品关系带进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在个人利益与党、国家和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一定要以党、国家和群众利益为重,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时必须毫不动摇,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而对一般群众则不能脱离现阶段经济关系的制约而提出过高要求,以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要加强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之认识到在获取个人的利益的过程中不能侵犯法律,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同时,还应在全体人民中提倡先进的思想道德,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要把先进性与普遍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提供思想和政治上的保证。(白石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明办主任)

  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树立起党的唯物史观、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能从“根”上站稳立场、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一切为了群众、为什么要一切相信和依靠群众、为什么要永远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