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01 23:04:18 浏览:
丹麦海事局当地时间9月26日表示,俄罗斯“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该国海域出现天然气泄漏。
据瑞典测量站测量显示,“北溪”管道于格林尼治时间26日零时03分和17时04分,共发生两次水下爆炸。
经丹麦能源署确认,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检测到3处泄漏。
此外,29日据外媒报道称,瑞典海岸警卫队发现“北溪”天然气管道第四处泄漏点。
有专家分析称,四处泄漏点释放甲烷规模庞大,可能造成史上最大规模的温室气体排放事件。
jinnian金年会官网
▲“北溪-1”和“北溪-2”是两条平行的天然气管道,全长1000多公里,从俄罗斯经过芬兰、瑞典、丹麦的领海到达德国。图为“北溪”天然气管道路线及爆炸点(来源:环球网)
28日,美国白宫发言人卡琳·让-皮埃尔称,拜登当时所说的“终结”手段(2022年2月7日表示,如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溪-2”将被终结),其实是推动德国政府冻结“北溪-2”项目,美国不应为事件负责。
28日,美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称,关于美国以任何方式参与破坏“北溪”管道的说法是“荒谬的,俄方就“北溪”管道事故“传播虚假信息”。
29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文称,应该让事态变得更严重,自己愿意“带头组队”,促成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谈判。
27日,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方面表示,现阶段无法排除这两条管道遭蓄意破坏的可能性。
28日,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所谓俄参与制造“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是“可预见的愚蠢推测”。
29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话时表示,管道破坏行为属于国际行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北溪”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的地点,位于美国情报机构所控制的区域。同时,俄罗斯计划就“北溪”管道事故召开联合国安理会正式会议。俄国家杜马能源委员会主席、俄天然气协会主席帕维尔·扎瓦利内表示,“北溪”管道维修至少要半年到一年。俄总检察院就“北溪事件”对国际提起诉讼,俄安全局也展开相关调查。
28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发布声明称,现有信息均表明北溪管道泄漏系“蓄意行为”所致。
28日,挪威首相斯特勒表示,挪威将部署军队和警力,保护其石油和天然气设施免遭可能的破坏。
28日,芬兰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北溪”天然气管道事故情况。芬兰内政部长米凯宁在一名记者提问时晕倒。
28日,波兰前部长、欧洲议会议员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在推特上表示“谢谢你,美国”。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表态,将“北溪”泄漏事件说成是“与乌克兰局势下一步升级有关的破坏行为”。
29日,有英国国防部消息人士推测称,这次泄漏很有可能是一起早有预谋的、使用远程引爆爆炸装置的袭击事件。
29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该管道受到了“蓄意、鲁莽和不负责任的破坏”,支持调查破坏源头。
总体而言,“北溪”管道泄露事故是自26日以来的国际高热话题,在国内网络上也被大量讨论。除主流媒体报道相关新闻外,出现各类大V、自媒体开始解读管道泄露原因及“幕后黑手”,以及泄露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局势变化。同时,因波兰前部长西科尔斯基的推文而使国际时政话题开始走向“娱乐化”和“草根化”,大量网民开始围观、调侃该事故。
经清朗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自2022年9月26日0时至9月30日15时,全网涉“‘北溪’管道泄露事故”共11724条(不含评论)。
根据上述所示,事件在29日、30日达到舆情高峰,与媒体不断炒作,波兰前部长出挑言论有关。
从传播渠道看,微博成为该事故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信息量占比达55.09%。这主要与网民较多在微博讨论有关。
从情感倾向上看,绝大多数舆情信息为负面,占比达72.01%。表达的情绪大多为惊奇、厌恶等。
根据本事件的热词图谱看,舆论主要聚焦于各国回应已经涉及到的国际局势问题。
“北溪”管道泄露事件作为国际政治话题,事关多国利益。国内舆论焦点在关注事件本身的同时,也开始分析事故前因后果,具体焦点如下:
一是关注泄露事故关联方,猜测受益者、实施者。事故发生已有几日,各国官方都已表明立场。不少舆论开始借题发挥,纷纷猜测、分析该事故最大受益者和实施者都是美国,认为泄露事故实际上是美俄之间的角力。而正是这种以“幕后黑手”“惊天暗战”“凶手确认”等为标签的国际政治话题,很容易吸引流量。而其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或准确,有待考证。
因此,对于当前破坏管道的操控者未知,国际舆论(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纷纷有两种猜测方向:一是认为俄罗斯是事故实施者,通常这类观点来自于欧盟与美国官员或某些近政府的消息人士;二是认为美国是事故实施者,相比第一种观点,美国作为国内舆论“日常讨伐”对象,国内舆论又天然与俄罗斯“亲近”,美国自然会被认为是此次事故的实施者和受益者。
二是关注泄露事故的影响,既包括环境影响与政治影响。天然气管道泄露造成甲烷大量排放。已经有相关专家对此作出最大“温室效应”事件的评价。舆论或跟风讨论甲烷超量排放带来的环境影响,包括海洋环境、气候环境以及周边生态圈的影响。
在政治影响方面,主要关注的是“北溪”管道破坏对俄罗斯、美国、欧盟之间的大国关系,以及欧洲冬季供暖、能源供应。有媒体分析称,本次管道泄漏正好发生在两个关键节点:欧盟即将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乌克兰东部四个地区完成公投,四个地区均高票赞成加入俄罗斯。(界面新闻)因此,管道事故或将加剧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会加剧欧洲能源安全的紧张局势。
三是关注和调侃“北溪”管道泄露对中国的影响。虽然此次事故与中国关联不大,但仍有言论波及中国。例如,不少媒体开始报道,因“北溪”管道泄露造成欧洲能源断供,中国义乌的电热毯销量是否能“卖得更好”“赢麻了”。这类议题实际上很能博眼球,话题充斥着某种“爱国热情”和“坐收渔翁之利”的快感。同时,在某些国际大事件中,总有西方媒体借此指摘中国,这让不少自媒体有了蹭热度的素材。然而此次却没有,自媒体们只能“自我创造价值”,纷纷开始自导自演各类段子——“‘北溪’管道事故,为什么没人怀疑是中国干的”,“‘北溪’管道受益最大的是义乌电热毯批发商”……
虽然在“北溪”管道泄露事故中,中国以及境内舆论属于“置身事外”,但也不免会出现一些奇葩言论。类似于“电热毯批发商”的言论,要注意“以讹传讹”,变成自媒体的自嗨与网民的自我感动。同时,泄露泄露对中国的真正影响,恐怕还需要聆听专家学者以及官方的观点,胡乱猜测、引导某些言论的,应当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