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4 02:34:26 浏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武汉市文旅产业受到点名表扬;文化和旅游部以“美丽中国·美好生活”为主题,启动2022年国内旅游推广活动;山地旅游成为人们健康多彩的生活方式之一,中国山地旅游市场活力涌动、未来可期。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武汉市文旅产业因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和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质量水平高,受到点名表扬。
2021年,武汉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45亿元,较2020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2.7%和36.9%。据统计测算,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2.7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20.84亿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85.1%和81.8%。武汉之所以被点名表扬,主要是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承办大型文化和旅游节事活动聚人气。2021年,武汉市成功承办了首届中国(武汉)文化和旅游博览会、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启动仪式和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等国家级文旅活动,策划举办了“相约春天赏樱花”“汉风国潮文化旅游消费季”等主题活动,组织文化展演进景区、进街区活动400余场,观众超500万人次,促进了市场繁荣。
二是为文化和旅游企业纾困解难保稳定。武汉市政府出台《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复苏发展的若干措施》,市区两级财政提前兑现文化和旅游企业各类奖补资金近7亿元;组织申报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贷款4.9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近1亿元;成立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7个,总规模9.75亿元;建立融资风险补偿机制,为211户文化和旅游小微企业提供248笔融资担保,业务总额14650万元;出台《武汉市文化企业信贷支持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238个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实际放款9.47亿元。
三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保供应。组建武汉旅游体育集团,2021年集团资产和营收分别增长10%和88%。武汉文化发展投资集团总资产和利润实现资产、效益双倍增;全市新登记住宿、餐饮市场主体2.8万个,新登记文化娱乐市场主体0.7万个;推动20家重点旅行社与重点文艺院团、演出机构合作,将文化演艺项目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62亿元,同比增长34.4%。
四是鼓励扶持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发展增活力。持续加大对大型实景演艺项目给予财政资金补贴超过2000万,长江首个沉浸式漂移体验剧《知音号》,吸引大批外地游客体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武汉太崆动漫公司制作的《冲破天际》获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四届动漫奖。2021年举办文化和旅游市集3次,300家企业展示时尚潮玩、国风体验等新业态。举办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两次,签约电竞产业基地等文化新业态项目50个,总投资2573亿元。
自然山水的禀赋,多彩文化的滋养,赋予了湖北独特的地域魅力。政府精准帮扶,提升企业获得感;市场主体壮大,活力涌现。文艺工作繁荣,旅游产品升级加快,游客体验感与幸福感增强。湖北文旅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影响力不断提升。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以“美丽中国·美好生活”为主题,启动2022年国内旅游推广活动。当前,本地游、周边游、自驾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此次旅游推广活动正是为了顺应这一新趋势,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
金年会棋牌官网
公园、绿地日益成为人们游憩、休闲的好去处。近年来,全国各地城市绿地不断增加,公园的数量、品质都有显著提升,已经成为人们身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受疫情影响,游客活动空间已扩大至乡村、户外休闲、菜市场等主客共享空间。与之相应的是,许多城市通过持续扩容绿道、文化景观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以北京为例,经过多年绿化建设,四五环路附近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已基本建成,如同一条绿色项链紧紧环绕着北京城区,贯穿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大兴6个区。绿化隔离带上共分布102个公园,实现了“一环百园”的建设目标。今年,北京将在老山休闲公园、北坞郊野公园、将府公园等20处绿隔公园中尝试划定自然带。这些自然带镶嵌在公园绿地中,因地制宜,面积相对较大且拥有良好的连通性,避免人为干预,促进自然演替,为野生动物保留栖息空间和必需的食物资源,约占每个公园面积的10%左右。
今年1月,上海提出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打造“浦江游览”等世界级旅游精品,积极发展古镇游、工业游、乡村游等文旅业态和产业集群。“打响上海旅游品牌”被首次写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上海要激活都市型旅游消费,把更多都市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消费流量,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此外,还应打造高品质旅游民生,依托上海深厚文化底蕴,全面实施“道路+”“公园+”“生活圈+”三大文旅工程,打造更多“小而美”家门口的文旅新空间,着力将“一江一河”和“建筑可阅读”打造为代表海派文化的大IP,以百姓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和上海的“诗与远方”。
近年来,为推动旅游业高品质发展,各地都纷纷走上“旅游+”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与文化、工业、生态、农业等“联姻”,旅游业不仅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也显示出极强的韧性和带动力。
5月18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举办了一场“共富”市集。村里绿道两旁的货架上摆放着当地乡村特色农产品和安吉旅游商品等。此外,棕编、竹刻、雕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现场展示手工技艺,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这无疑是当地旅游、文化、生态、农业等多业态融合的最佳展示。据统计,2021年,余村共接待游客近9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8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1万元。
戴斌指出,当前,游客以近处风景和本地生活为导向的休闲行为,让旅游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升生活品质的时代特征更加彰显。此外,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出游方式、消费结构和核心诉求等均已发生革命性变化,更加注重安全、品质和个性化,这些都对旅游业管理者、旅游目的地、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应当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让旅游消费和旅游供给更好对接,满足游客需求,正是“美丽中国·美好生活”旅游推广活动的目的之一。据了解,此次活动将主要面向疫情低风险地区,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城市休闲、非遗旅游等产品线路以及旅游节庆活动。该活动分为“跟着季节游中国”“城市巡游记”两大专项推广,将选择国内部分城市和乡村,开展线下旅游推广专项支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出本地旅游消费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等优惠形式加大对活动的支持。
此外,文化消费也能增加人们的旅游获得感。《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显示,文化休闲消费已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过程中打卡文艺小资目的地、看剧观展、文博场馆参观、演艺/节事、民俗体验等都是热门文化消费内容。相比本地文化休闲,人们在旅游中的文化获得感更为突出。专项调研显示,48.1%的受访者表示在旅途中的异地文化感知更强,29.0%的受访者认为文化休闲愉悦身心的效果更好。
旅游业作为幸福导向、健康导向、文明导向的产业,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旅游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服务体验。需求反作用于供给,旅游业也应不断加强供给侧改革,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如今,山地凭借其景观美学形态、康养生态环境和深厚文化内涵,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山地旅游是人们健康多彩的生活方式之一。中国山地旅游市场活力涌动、创新不断、未来可期。
今年,以贴近大自然为特色的露营,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出游方式,其中,独具特色的山地露营尤其受到年轻游客喜爱。马蜂窝发布的《2022露营品质研究报告》显示,山地露营各有特色,浙江省湖州市的小杭坑宿营地是一个处于山林深处里的隐世之地,有着“浙江小瑞士”的美誉,而自然景色同样优美的重庆市仙女山后山露营基地也有着高人气。
江西省武功山的帐篷颇有名气。万顶帐篷绽放在青山碧草间、星空营地里、架空栈道上,独特的高山草甸环境吸引了众多户外爱好者来此开展露营、溯溪、探险、滑翔等户外活动。武功山帐篷节已成为以露营为特色,融旅游休闲、文化娱乐、户外赛事于一体的户外节庆活动。
登山、徒步、骑行、滑雪、滑翔、热气球、探险等多种户外运动,成为山地旅游的新亮点,吸引游客纷至沓来。《中国山地旅游发展趋势报告(2021)》指出,疫情以来,山地户外旅游数据上涨163%,人们的出行方式从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山地旅游也由小众转向大众普及发展。
贵州省是山的王国,奇峰、异谷、溶洞、湿地、温泉遍布全域,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雄奇秀美的景色,发展山地旅游有绝佳的条件。近年来,贵州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完善山地旅游设施,发展漂流、越野、攀岩、徒步、洞穴探险、低空飞行、滑雪滑草等山地旅游户外产品,叫响“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的旅游品牌。
山地拥有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是康养、避暑的休闲好去处。近日,四川省第十三届(夏季)乡村文化旅游节推出“清凉天府,安逸四川”夏季精品旅游路线,其中“一起森呼吸,山地康养游”森林康养休闲之旅,邀请游客登峨眉山、乐山、瓦屋山,体验观光休闲、科普教育、山地运动、康养度假等。
山地康养旅游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户外运动强身健体,更有森林休憩、温泉健身、山地避暑、医药疗养等康体养生,游客在山水画卷中享受静养与悠然。
温泉是山地旅游康养的重要内容,正从休闲娱乐型向康养度假复合型转变。以喀斯特地貌为典型代表的贵州,温泉资源十分丰富,贵州加快打造温泉文化浓郁、品味较高的温泉旅游产品体系,完善康养特色鲜明、发展规范的温泉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健康、养生、休闲娱乐、运动相结合的贵州温泉康养特色模式。
炎炎夏日,寻找清凉之地又成为人们出游的首选。避暑胜地多在名山大川,中国知名的四大避暑胜地,有三处是山地,即河南省信阳市的鸡公山、浙江省湖州市的莫干山和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如今,像长白山、黄山等许多山地旅游度假区都在避暑休闲上创新出彩,推出丰富的体验吸引游客。
许多名山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古建筑、宗教寺庙、名人墨迹、传说典故、民俗风情等文化形式丰富多彩,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山地旅游独具文化魅力。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这四座名山是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此外,中国还有五岳名山、佛教名山等,这些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山地旅游文化的代表。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邵琪伟在近日举办的2022国际山地旅游日主题活动上表示,在旅游业的重塑之路中,山地旅游必将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山地旅游融山地观光、休闲度假、山地攀登、野外探险、健身娱乐、人文教育等为一体,是一种文明交流旅游形式,希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把文化内涵融入山地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2022国际山地旅游日主题活动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文化是山地旅游者新型的消费内容、新的活动场景。到山里面去不可能只是看山,大多数人要参与一些文化活动。旅游是异地的生活方式,所以当地的非遗、当地的民俗,还有当地新时代的休闲娱乐的方式都应当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游客所共享,这也是增强山地旅游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以亲近自然、积极健康、多样体验等为特点的山地旅游是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中国旅游复苏创新的引擎。旅游业者应开发适合慢生活、微度假的山地旅游产品,丰富山地旅游新业态,做精生态观光游,做强康乐养生游,做深文化体验游,做优度假休闲游。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兼具休闲、度假、康养为一体的山地旅游越来越受青睐。山地旅游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旅游业者需不断深耕山地旅游的内涵品质,全力构建山地旅游新格局,助推旅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