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闻速览丨“艺术+旅游”、数字文旅、剧目文创

发布时间:2024-08-19 05:24:18    浏览:

  “艺术+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追寻“诗和远方”的新方式;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十佳解决方案,旨在着力解决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购买剧目文创成为越来越多剧迷的追剧模式。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引导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艺术展览、文旅展会等业态健康发展,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展览+旅游”“赛事+旅游”等业态。

  跟着演出、展览去旅行,City Walk(城市漫步)打开公共空间艺术之门,旅游演艺“演”火旅游经济……越来越多的人开启说走就走的艺术之旅,“艺术+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追寻“诗和远方”的新方式。

  演唱会门票秒罄、演出场地周边酒店“一房难求”……今年以来,全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正成为年轻人的旅游新常态。

  “鸟巢演唱会后,‘特种兵式’通宵体验走起来。散场后去吃夜场火锅,长安街骑行,再去看升国旗。”社交平台上,关于“演唱会结束后去哪儿玩”“来北京看演唱会怎么安排”的话题热度飙升。

  跨城观演已成潮流,一路上交通、餐饮、住宿等顺势形成消费链,旅游“乘数效应”凸显。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简报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演唱会和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活动平均跨城观演率达到60%以上,跨省观演率超过45%,带动交通、食宿、游览和周边购物等综合消费超过20亿元。

  舞台剧目、音乐节、艺术节、戏剧节等正在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满足着人民群众文旅消费需求。

  今年8月,中国国家话剧院在山东济宁尼山圣境景区推出了“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受到游客观众青睐,为推动艺术和旅游融合探索新路径。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唐晓云认为:“艺术和旅游的融合是艺术走进大众、文化融入生活的生动诠释,让游客遇见的不仅是美景,还有文化的创新和生长,用艺术、技术和城市的融合共生提升城市活力和魅力。”

  近年来,旅游场所愈加注重演出、展览、特色文化体验等项目开发。旅游演艺形式更加多元,场景更加丰富。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旅游演艺市场火热,文旅融合效应愈加凸显。《长恨歌》《文成公主》《又见平遥》《宋城千古情》《知音号》等40个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入选项目成绩亮眼,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占比分别达到假期旅游演艺市场总量的20.64%和26.59%。

  “‘斯山为大幕、斯水作舞台、斯地真历史、借我入戏来。’《长恨歌》在陕西西安华清宫景区已上演了18年,是艺术和旅游融合最具活力的典范之一。”陕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让游客不限于观光看景,能够追求个性化体验和精神层面的满足,获得深度的参与感,是当前景区开发与运营的底层逻辑。

  今夏开门纳客的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也受到广泛关注。“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打破了传统式静态观看戏剧演出的模式,融合新情景装置艺术与舞台沉浸技术,呈现出如梦如幻的沉浸戏剧体验与幻境空间,以中国式审美讲述“红楼梦”。

  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婺女洲度假区,于今年7月焕新升级。游客漫步在古韵徽风的徽市街上,可以感受焕然一新的街区氛围、逛琳琅满目的非遗手造、赏实景演出《遇见·婺源》。“作为景区的核心业态,《遇见·婺源》大型实景演出可容纳3200余人同时观看,非周末的上座率可以达到70%以上。”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着重挖掘不同产品内核,融入当地文化IP特色,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

  艺术创造美,旅行发现美。“艺术+旅游”为文旅消费注入了新活力,并日益成为拉动文旅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浙江杭州积极打造公共服务艺术新空间——杭州书房。书房以图书借阅为圆心,链接全民阅读、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等,提供文创产品售卖、智慧旅游资源、轻食服务等消费场景,不仅免费向市民开放,更是游客可以自由进出的美好生活体验空间。

  “‘寻邑·2023大同当代艺术季’今年在大同古城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开启以来,颇受年轻人喜爱。”华夏江鸿文旅总经理贾艳介绍,“寻邑”意在用当代人文的理念去理解当下古城的文化源流,为古城更新寻觅一个新的文化体验方案,探寻新的生活方式。对于游客来说,寻找和观看艺术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寻访和感受大同古城的奇妙之旅。

  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葛家村,游客不仅可以入住具有艺术气息的民宿,还能参观由村民设计的艺术空间,购买村民亲手制作的艺术文创商品。自当地实施“艺术振兴乡村”行动以来,这座1600人的小村庄已经有5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1000多件艺术品,形成独具风格的网红艺术村,130多名村民重拾老手艺,成为持有聘书的“乡建艺术家”,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

  “破瓦片堆出了新篱笆,飞鸟鱼虫上了墙,烂石碓泼彩成了印象画。”来自杭州的游客王女士说,“这里让我们实现了与乡村深层次的互动体验和情感交流,是一次别样的乡村旅游体验。”

  “当下,艺旅融合覆盖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像扬州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之类的沉浸式演艺,也有诸如上海‘建筑可阅读’的公共空间艺术、世园公园草莓音乐节这样的综合性艺术。”唐晓云建议,未来,可以进一步培育包括艺术培训、研学、文创手作、艺术体验等的上下游生态;加强精品培育,彰显文化特色和城市个性;进一步加大社会参与,以面向人民的艺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升游客文化体验。

  创造、创意是艺术的核心魅力,休闲、消费是旅游的鲜明特色。将艺术融入旅游,能够不断增添旅游的吸引力;同样,将旅游融入艺术,能够持续扩大艺术的传播力。“艺术+旅游”已经呈现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未来将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不断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其中,以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打造的旅游产品深受游客喜爱。但这些旅游产品也存在“体验感不足”“实用性较弱”等问题。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十佳解决方案。这些方案旨在着力解决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对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跟随工作人员穿越昏暗悠长的走廊时,眼睛会不自觉寻找光的痕迹。来到入口,就会被扑面而来的炫彩空间吸引,墙壁、地面、立柱四面影像不断变幻流转,在人们身边、脚下环绕、舞动、跳跃。用手触碰墙壁,墙壁上映着的花草树木会随之变化,叶长叶落、花谢花开;用脚踩住地面,地面上映着的青蛙、小鱼会绽放成烟花光影……

  这是位于北京朝阳大悦城的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据介绍,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由ALight光禹莱特与全球顶尖数字艺术团队teamLab打造,通过投影、5G交互体验等技术,对朝阳大悦城10层与11层的原有商业空间进行了整体设计与改造,在近1万平方米的空间内,将黑洞、行星、森林、海洋、天空等元素艺术化再现,创造30多个互动新空间作品,打造了一场“探秘宇宙之旅”。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十佳解决方案里,北京光禹莱特悦和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沉浸式数字交互艺术综合体解决方案位列其中,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就是这家公司沉浸式体验文旅项目的一个典型案例。

  ALight光禹莱特首席创意官汪栋杰介绍,给予游客更多体验感和互动性很重要,可以让游客收获更深层次的满足感。“我们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建立更强的体验性逻辑,穿越时空的界限,打破主客分离的二元性,打破产品内容的唯一性,将文化、艺术、大自然、哲学性、世界观的东西,用一种大家更容易代入的方式表达。”

  他还提到,艺术空间不再是单纯的展览空间,游客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在参与创作,甚至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哇,我看到自己的小鱼了,好漂亮。”在彩绘海洋区域,不时有小朋友发出阵阵惊呼。在这里,记者看到一些小朋友正在创作属于自己的“小鱼”。创作完毕后,工作人员会通过技术手段将“小鱼”投影到墙上,和其他人创作的“小鱼”一同遨游。一位家长说,在这里可以感受“神笔马良”的奇妙。

  汪栋杰介绍:“我们的作品强调融合。游客置身其中不仅可以用眼耳鼻感受当下,还能拥有更为沉浸的体验。正如彩绘海洋区域,游客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尽情创作,打造属于自己的作品,给予游客的体验感会更加丰富。”

  约上老同学、老同事在美丽的自然风光里拍照打卡,乘着旅游专列到特色小镇感受人文风情……近年来,老年群体纷纷加入旅游大军,成为较为活跃的旅游群体。“银发旅游”为旅游市场带来了机会,但实践中一些落后的服务却制约了老年人的出行。这其中,数字化困境成为老年游客难以跨过的鸿沟之一。

  “岁数大眼睛也跟不上了,摆弄不了这手机。”记者在北京一些景区内随机询问几位老人后发现,虽然一些老年旅游爱好者在不断学习如何使用数字产品,但依旧有一些老年游客为“数字”所困。

  在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十佳解决方案里,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申报的旅游综合服务平台长辈模式解决方案,旨在解决老年人在智能技术运用方面的困难,有效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一部手机游云南”APP长辈版映入公众眼帘。

  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李劭说:“我们主要关注3个核心问题:如何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接入政府提供的公共旅游服务、如何帮助老年人更方便地使用景区提供的游览服务、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应用的使用门槛。”

  如何让老年人拥有丝滑顺畅的使用感也是研究重点。“比如让老年人一看就懂按键的作用、APP字体调节到老年人看起来舒服的程度等。”李劭说,“我们不追求过多的炫酷功能亮点,不追求大而全的解决方案,一切以老年人的旅游需求痛点为依归,并通过反复研究对老年人友好的交互设计,力求解决核心的困难障碍。”

  据介绍, “一部手机游云南”APP长辈版在发布上线后反馈较好。数据显示,长辈版的使用率在“游云南”总体占比中超过20%。“换言之,每5位用户就有1位会使用长辈版。”李劭说。

  李劭还提到,“一部手机游云南”APP长辈版不能是冷冰冰且高高在上的手机工具,它应该是有温度的、感性的,甚至可以双向互动。“所以我们会吸纳许多老年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一些老年游客会在后台留言咨询许多问题,例如是否可以一键发送报平安的短信、是否可以像使用微信一样用语音和家人联系、是否可以拍照之后系统自动把相片起好名字发给家人等。”李劭说,“我们从这些反馈意见中,感受到了老年人这一群体更深层次的需求,这也指引我们继续把适老化产品做好、做精。”

  今年以来,旅游市场持续升温,不少热门旅游景区和博物馆客流爆满。在不久前的中秋国庆长假期间,仅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就达到8.26亿人次,各大景区客流量迎来井喷式增长,门票预约难、购票难等问题开始凸显,进门之后的“人挤人”、游览体验感差等问题也备受争议。

  在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上云用数赋智”十佳解决方案里,浙江深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三分、三合、三全”的景区客流承载和实时预约解决方案受到关注。

  据介绍,这个方案是为解决旅游接待高峰期拥堵、售检票不畅、游客多次排队及客流预约预警等问题而提出的,力图实现全网全渠道分时预约管控,实现客流的削峰填谷,改善游客游览体验,提升旅游品质。

  深大智能数字文旅研究院副院长沈淙波介绍,“三分”即分时(分时段预约、分时段检票)、分区(分区设置库存、分区均衡库存)、分群(分群设置库存、分群引导游客);“三合”即资源整合(业态整合、售检票整合、人力整合)、政策配合(票价政策、高峰期政策)、信息融合(管理指挥调度、宣传推广、现场执行端);“三全”即全渠道(面向多端全渠道推广)、全链条(电商、会员、数据三个维度互通连接)、全应用模式(管理、技术、数据三个应用方向聚合)。

  “这个方案的解决的思路涉及20余个维度,对行业具有普适性。在实际落地中,会根据景区业态、可游玩时间等进行动态调整。”沈淙波说。

  沈淙波介绍,对游客来说,最关注的是购票、检票、排队等候时长问题,尤其涉及业态丰富的景区。相较于通常的景区门票预约,这个方案可融合多主体(管理主体、经营主体)、多业态(门票、景交车、游船、索道、住宿等业态)、多场景(保护场景、管理场景、营销场景、服务场景)的具体需求,为景区运营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

  以黄山景区为例,沈淙波介绍了这个方案的优势。“此前购票时,游客从上山到下山需要购票5次(包括上、下索道和换乘景区观光车),现在最少可缩减至上山、下山共计1次。此前检票时游客需要检票5次,现在通过合检,检票次数减少了。从排队时长来看,之前高峰期游客上山换乘车、索道需排队等候4—5小时,系统上线后,游客排队等候时长大大缩减。”沈淙波说,“游客可以更为闲适地在景区旅游,这应该是旅游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文旅产业与数字经济“共舞”,在融合发展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快培育开发智慧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让文物、遗产、景区都“动”起来,让人们在旅游的快乐中感受文化的新魅力,通过科技赋能感受文旅新活力。

  “这个冰箱贴也太好看了”“我要一个帆布包”“一份场刊多少钱”……夜晚10时过后,剧场演出刚刚结束,余兴未尽的观众们涌向前厅,争相购买精美的剧目文创产品。这一幕,近些年屡次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剧院上演。购买剧目文创,与喜爱的剧目建立情感连接,用行动表达对演出的支持,成为越来越多剧迷的追剧模式。

  近年来,中国演出市场火热,话剧、音乐剧、歌舞剧备受青睐,涌入剧场的观众日益增长。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十一假期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十一假期,全国营业性演出4.42万场,票房收入20.05亿元,观众人数1180.35万人次。与此相伴的是,琳琅满目的演出衍生文创产品,正在成为演出市场的又一个发力点。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各类剧目名称,会弹出许多与剧目相关的经验分享,其中不乏“必买周边”“好物分享”等关键词。在许多剧迷眼中,看剧之前的“功课”不仅包括演出的历史背景、剧场选座攻略等,还包括有哪些文创产品值得购买。记者搜索发现,创意巧妙、质感精美的剧目文创,往往在演出开始之前就已经被抢购一空。

  在剧迷们眼中,购买剧目文创是他们抒发喜爱之情、支持剧团的一种方式。西安剧迷小金说:“出于对《只此青绿》的喜爱,我在网上购买了相关文创产品。”

  一方舞台演绎悲欢离合,幕布起落尽显人间百态。一场精彩的演出,能给观众带来绝佳的视听感受及沉浸式的观剧体验,谢幕时仍难以自拔。走出剧场后,剧目文创能够以另一种形式把他们带回演出现场。琳琅满目的文创周边,承载了观众对剧目的喜爱与支持,成了人与演艺之间的联系纽带。

  如果说,演员、剧情、灯光、音乐等是演出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剧目文创就是它的“未完待续”。创作背景、作者寄语、高清剧照……一本本场刊帮助制作团队呈现演出背后的故事;演员Q版徽章、纪念邮票、创意冰箱贴……一件件文创产品展现了剧团的奇思妙想,拓展了他们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渠道。

  在剧场里,大家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场景:演出前,等候入场的观众三五成群探讨剧目,演出结束后,文创周边售卖处人头攒动。“剧目开演之前,文创产品在我眼里千篇一律,很难有购买欲。但当我看完演出,就渴望深入了解关于剧目的一切,剧目文创就成了我与剧目、演员沟通情感最好的桥梁。”团子说。

  2021年8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凭借雅致的宋韵美学、演员的倾情演绎、浓墨重彩的青绿山水等效果,把观众带入了北宋画家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的世界。其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广受青睐,两年多的时间共演出400余场,观众仍高呼“看不够”。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舞美中心文创组设计师孟昭然分享了这两年来的创作经历:“去年4月,我们制作了一款以《千里江山图》为原型的口罩送给观众,方便大家拍照打卡,颇受粉丝喜爱。后来,我们还陆续开发了冰箱贴、钥匙扣、徽章等文创产品,逐渐完成了剧目文创从装饰性到实用性的扩展。”2023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共线余万元,文创开发成了剧目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文创产品的开发经历了几个阶段。孟昭然介绍,以《只此青绿》文创产品开发为例,第一阶段研发的产品主要以剧情相关联的形象塑造为主,第二阶段开始关注意象化的设计表达,而到了第三阶段则更关注与观众的情感连接。“剧目两周年时,我们推出了一个票夹,里面附送剧组的100场、200场、300场合影留念照片,希望观众在翻开票夹的时候,就仿佛和剧组一起经历了这300场演出。”展卷人票夹、冰箱贴、套色印章等文创产品拉近了剧目与观众的距离。

  剧目文创开发也是对演出内涵的延伸和进一步解读。2022年9月,国家图书馆文创团队与中国煤矿文工团合作为《古籍里的古曲》音乐会定制了“广陵绝响”主题文创。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内容策划负责人介绍,挖掘古籍中的文化内涵,与演出内容相结合引发观众的共鸣,向古人求索答案,从古书中寻找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是此次文创开发团队的共同关注点。“让观众于古曲悠扬中,探寻古籍故事,感受魏晋风度。”

  即便线下演出市场日益繁荣,打卡话剧、音乐剧等行为,仍称得上是大众眼里的小众爱好。对于剧团来说,一方面剧迷们的喜爱成为后续文创开发的重要动力,但另一方面,其受众也仅局限于对演出剧目有一定了解的观众。

  曾参与过音乐剧制作的Aidy介绍:“仓库、人员,都是制约剧团文创开发的重要因素。”对于大多数活跃在市场上的中小型制作团队来说,人员精力及资金有限,他们无法在文创开发上下太多功夫,毕竟“一切都还是要以剧目为主”。而且,文创产品的生产量也是摆在剧团面前的一道难题,很难预估。有时戏还没演完文创产品已售罄,补货也来不及,有时演出结束但文创产品却滞销无处存放,只好忍痛丢弃。

  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剧目文创发展的另一痛点。由于生产时大多采用代加工模式,设计稿与成品之间很容易货不对板,不同批次的产品也有可能质量不一。小金向记者吐槽,他曾经购买过掉色、印刷质量差的剧目文创,这也拉低了他对剧目的好感。团子说,“对于没能呈现剧情内涵的文创产品,由于它失掉了本来的意象,再冲动也不会购买了。”

  产品“破圈”的关键,在于创意。上海的音乐剧资深爱好者陈女士说:“剧目好看,产品打动人,是我购买剧目文创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是话剧《蒋公的面子》推出的帆布包上面印着‘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其诙谐的表达、简洁好看的外观、高性价比,让我‘未临其境先闻其声’,还未看剧就选择线上购买。”

  谈到对剧目文创的期待,团子站在观众的角度建议:“希望剧团的设计能够更大胆、更巧妙一些,可以从别的行业‘取取经’,比如发展非常成熟的动漫周边产业,多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为产品赋予新的生命力。近年来,很多从外国引进的音乐剧的文创产品设计用色大胆、风格独特,很容易吸引观众。另外,还要注意文创产品的质量问题。”

  开发文创衍生品已成潮流,越发丰富的种类,不断上新的速度,都见证着演出市场的发展和繁荣。景区文创产品可借鉴剧目文创的开发经验,让文创产品成为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情感纽带。金年会棋牌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