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11 18:23:05 浏览:
酒店(hotel),这个词是舶来品,由法语演变而来,起初指的是法国贵族在乡下招待贵宾的别墅,后来欧美的酒店业沿用了这一名词。
“酒店”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当时,或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每天都要为生存而忙于觅食,找寻居所防避猛兽;或是因为天气之变化而需迁徙;或是为了朝圣而千里跋涉。不管何种原因,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吃和住,人们都需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人类社会尚未发明货币时,没有旅馆的存在,人们外出比较容易找到借宿的、吃饭的地方,而且是免费招待。
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商人的旅行导致了酒店最早雏形--客栈的产生。后来,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刺激了人们的贸易和旅游活动,酒店也就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走进三千年前的酒店。本文内容参考了华美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赵焕焱老师《中国住宿业三千年》,进行整合创作。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段文字描写的是3500多年前,殷高宗伐荆楚,服诸侯,修宫室,空前盛世之下,四方夷狄前往朝贺的盛况。
“古时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古时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旅店。《水浒传·楔子》:洪太尉次日早朝,见了天子,奏说:天师乘鹤驾云,先到京师,臣等驿站而来。”
在商朝时代,驿站成了中国最古老的官办住宿设施,仅供外国使臣,前往异地的官员使用的,而普通百姓则没有资格享受这等特殊待遇。它更接近现在的军人招待所之类的。这就是酒店的初始样貌及由来。位置也许是荒芜的大漠,或者人迹罕见的地方。
直到周朝,《周孔・遗》中记载:“凡圆野之道,十里有居,店有饮食。”由此可见,当时民间酒店已经十分普遍。此时,人们管这些供人在旅途中休息、食宿的场所称“逆旅”。周朝开启了中国酒店业官办、民办并行的先河。
到了春秋战国,除了逆旅等普通旅店外,还出现了星级酒店“诸侯馆”,属于“国营”性质,专门接待贵宾。
隋朝统一古中国后,唐灭隋而立,随即兴起古中国又一盛世!而此时的“酒店业”又开始在民间飞速发展!李白在《少年行之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此时的盛世大唐,不仅有本土的客栈,同时,西域各地的商人也开始在中原大开酒肆(这可能就是最早的跨国酒店)。而此般胡姬酒肆也为当时的盛世长安增添了别样靓丽的风景。
大风起兮,把时间吹到西汉。鼓励走出去的刘武帝,在公元前139年,派张骞领着100多号人出使西域。在这一次探险中,他们公费出游了楼兰、龟兹、于阗等地。
渐渐的,在中国和西域各国之间,往来贸易的商人走出了一条“丝绸之路”。一路上,遍布着具有官方背景,服务于商人的“群郗”,也就是那时候的hotel。仅在长安城内,接待各国商人的“群郗”就有180多所。
汉代以后,随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各个朝代中民间旅店广泛分布于城内繁华地带。除了般提供食宿的旅店之外,为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要求,在各省城和京城出现了专门接待各地赴试学子的会馆,成为当时旅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盛世,思想文化包容,经济繁荣昌盛,西域的商人也在中原开酒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此时的唐朝酒店业空前繁荣,彼时称旅馆业,旅馆这个词首度出现。那时,各民族各地区,甚至中外交流十分频繁,人口流动逐渐成为常态。
这一时期,旅馆除了官办,民办之外,还有寺庙开办,算得上百花齐放。像长安等大城市,还分立不同等级的旅馆供各阶层人士居住,如专门接待外宾的四方馆。
旅馆业在此时已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了宾客的安全,旅馆外会筑起高墙,同时实行严格的信息登记制度。
客人入住旅馆后,要进行详细的身份信息登记,交代清楚姓名、籍贯、职业以及去往何处、所为何事,官役衙差会随时检查。哪怕是诗名冠长安的李白,违反规定也得风餐露宿。
两宋时期出现现代酒店的雏形,同文馆、大同馆、来宾馆。和唐朝不同,宋朝的旅馆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24小时不打烊。那时候,店家就已深谙“地段为王”,为了吸引旅客,许多旅馆开在娱乐场所附近。
所谓的娱乐场其实就是酒楼,在朝廷的倡导下,宋代酒楼林立,如汴京的仁和店、会仙楼,杭州的武林园、熙春楼。和今天不同,宋朝人特别会生活,上酒楼吃饭都得“歌伴宴”,边喝酒边赏乐,高兴时即兴做诗赋词。
很多文艺青年就成天混迹酒楼,比如“浪子词人”温庭筠,北宋第一个专职写词的柳三变。
除了讲究地段外,宋代的旅馆开始重视服务。不但提供客房住宿,还有酒菜饭食、热水洗浴,唱戏、说书、唱曲奏乐等娱乐活动一应俱全。这些旅馆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酒店的雏形。
元明清时期客栈初具规模,就是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客栈模样,并且日趋成熟,推动经济发展,在后边的统一蒙古、入主中原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波罗的游记中曾记录:“客栈老板要将投宿的客人的姓名写在一个店簿上,注明他们来去的日期和时间,这种簿子每日须交送一份给官吏。”还能看出酒店在古代就实施严格的入住登记制度。
此后,随着大清式微,国门被炮火打开,中国的酒店业充斥着外资的身影。一座座洋人饭店在上海、天津、北京涌现,凄风冷雨中,左右着时代的走向。
1882年,在上海,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外白渡桥东侧的礼查饭店,中国亮起了第一盏电灯。光芒在黑暗中闪耀,却没能照亮那个时代。
第一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签了《中英南京条约》,开放通商后的上海,英国人提着钱袋纷纷涌入。
1846年,阿斯脱豪·礼查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购得外白渡桥22亩滩地,并在此盖起礼查饭店,即后来的浦江饭店。这是全国第一家西洋饭店。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设施服务一流,被誉为“上海著名的里程碑建筑”。
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入侵,外商的大量涌入,他们在我国大、中口岸城市相继起了许多规模较大和设备豪华的酒店,并设有餐厅和酒吧。这些酒店,在南方称大酒店,在北方称大饭店,是专为帝国主义官商和达官司贵人服务的。
1863年后,一位上岸的英国传教士,开办了一所名叫“泥屋”的饭店,位于台儿庄路,是一座英式平房,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利顺德饭店的前身。
到了1886年,德国人在此基础上建造了利顺德大饭店。此后,这座三层楼的饭店就像一个历史舞台,见证了王朝衰败、北洋政权更迭、国民政府起落。
当时,英、美、日等国的领事馆都设在饭店内,洋务运动时与西方列强的许多条约在这里签署。李鸿章曾经在这里宴请过伊藤博文;孙中山、周恩来、张学良、梁启超、蔡元培曾经下榻于此。
金年会官方网站首页入口
梅兰芳每次到天津演出,都要包下利顺德的332套房,后来332被称作“兰芳套房”。
与国家命运捆绑的还有北京的六国饭店。1901年,一个做火车厢生意的比利时人在御河桥东侧建了一栋两层小楼的西式宾馆,4年后,英、法、美、德、日、俄共同投资,将其打造成豪华型大饭店,故名“六国饭店”。
历史在这里有过两次大转折。一次是北伐胜利后的东北易帜,中央政府与奉系在此谈判。辗转周折,总算达成协议,和平解决了东北问题。另一次是1949年国共和谈。1949年4月1日,一架大客机“空中行宫”号在北平降落,飞机上20几个人被安排下榻六国饭店。他们是南京派出的谈判代表团。
长达半个月,国共两个代表团数次在六国饭店会谈。后来,谈判破裂。两次谈判,结果不同,却无不影响车轮的方向。解放后,六国饭店更名为华风宾馆。
1927年后,在北京、上海、西安、青岛等大城市和风景区,都兴办了一批专门接待中外旅游者的招待所,除提供食宿和服务外,还设有浴室、理发室、游艺室等附属设施。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沿海口岸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也都相继建起了一批高层的现代化旅游饭店。这类饭店在建筑式样、店内设备、服务项目和经营方式上都接受了西式饭店的影响,而且在经营体制方面也仿效西式饭店的模式,实行饭店与银行、交通等行业联营。
1927年9月,蒋介石与宋美龄在这里举行订婚晚宴。至今和平饭店南楼的六楼,还保留了一间私人宴会厅——“美庐厅”。剧作家埃尔·科沃德在此完成了名著《私人生活》的初稿。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
1935年,在贫民窟出身、曾经沦落青楼的奇女子董竹君,在战火中创办了锦江饭店的前身,锦江川菜馆。开门便是满堂红,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是店里的常客。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通过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酒店在企业性质、职业地位、服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78年前,我国有203家具备档次的饭店。这期间,原有的老饭店不仅得到了改造,一批新宾馆、酒店也逐步建立起来,这些酒店一般都建于全国各省的省会城市和风景游览胜地,承担着接待外宾的任务。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酒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即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对外经济政策,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酒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令人讶异的是,中国现代酒店业走到今天也不过40年,不到一个甲子,沧海已经巨变。
40年前,改革开放后,中国饭店业迎来发展春天。1979年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决定每个省建一家旅游宾馆。一批合资的经典酒店腾空出世,如广州白天鹅、中国大饭店、北京建国饭店等。
1980年3月,南京金陵饭店破土动工。37层,800间客房的规模,一度成为南京的坐标。
1981年1月,深圳竹园宾馆开业,是深圳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同时也是广东省第一家中外合资酒店。
1982年3月,中美合资建造的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北京建国饭店营业。同年,建国饭店首次引进了境外饭店管理公司香港半岛管理集团。
1984年,我国酒店业在全行业推广北京建国酒店科学管理方法,走上国际接轨的科学管理的轨道,这是我国酒店业在发展中迈出的第二步。
1984年3月,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国有酒店也应按照北京建国酒店的科学办法管理。国家旅游局在认真总结该酒店经营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在全国分两批选定102家酒店进行试点。
通过推行这套管理方法,全国酒店业在102家试点单位的带动下,在管理上、经营上、服务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效果概括起来讲就是:企业化管理进程加快了,科学管理体系开始形成了,经营方式灵活了,管理队伍活力增强了,服务质量进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从此,我国酒店业迈上了科学管理之路。
从半岛闯入开始,整个八十年代,假日、洲际、喜来登、希尔顿、雅高、香格里拉、新世界、日航、华美达、凯悦、美丽华、太平洋等30多个国际酒店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大陆,开始跑马圈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酒店业经过持续的高速发展,到1988年,已拥有旅游涉外酒店1496座,客房22万间。
为使我国迅速发展的酒店业能规范有序地发展并与国际酒店业的标准接轨,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颁布了酒店星际标准,并开始对旅游涉外酒店进行星级评定。
我国酒店星级标准是在对国内外酒店业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际同行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世界旅游组织派来的专家指导下制定出来的。
1993年,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定为国家标准。酒店星级是国际酒店业的通用语言。我国酒店业实行星级制度,可以促使酒店的服务和管理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评定星级既是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使我国酒店业进入规范化、国际化、现代化管理的新阶段的需要。
我国酒店业在经营管理上,逐步向专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迈进;在业态上,我国酒店业也由传统的星级酒店,逐步向民宿、客栈、精品酒店、经济型酒店、星级酒店等多种业态并存的多元化发展迈进。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许多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纷纷进入中国酒店市场,向我国酒店业展开了专业化、集团化管理的优越性以及现代酒店发展的趋势。
1994年,我国酒店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我国成立了第一批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这为迅速崛起的中国酒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引导我国酒店业向专业化、集团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民宿、客栈、精品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大量兴起,旅游酒店业逐步向旅游住宿业过渡,已逐步成为业内共识。
2007年底,中国星级酒店达14326家,是1978年全国饭店数的100倍。政策关系,2012年起,星级酒店的数量连年减少,到2020年第三季度,只有9857 家。统一的、标准的星级酒店不再是统一的饭店业态。新兴旅游住宿业态的支配性力量正日益凸显。
旅游住宿业的关注焦点经历了从星级标准酒店到品牌标准酒店,再到最近的非标准住宿业态的过程,目前旅游住宿业已经形成了星级标准、品牌标准和非标准住宿三种形式并存的住宿业格局,即广义的旅游住宿业态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