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发布时间:2024-10-01 06:22:58    浏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三亚将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抓好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和民生、生态、社会治理“一中心、一城、一区、三重点”,勇担历史使命,勇立时代潮头,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勇当排头兵、打造新标杆。

  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是指导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及区级规划的基本依据,对三亚站在全新历史起点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伟大中国梦三亚新篇章至关重要。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四个超常规”统筹推进“三个大考”,答好“三张答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即将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我市全面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标杆的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自由贸易港建设开启新征程。创新设立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中央商务区管理局等4个法定机构,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作为全省自由贸易港重点园区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条例》发布实施,深海科技城、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中转引进基地、三亚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离岛免税购物大幅增长,助力境外消费回流。稳步实施企业和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政策红利初步释放。10项案例入选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创新案例发布。“4.13”重要讲线万人。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率先在全省组建营商环境服务局,构建优化营商环境“1+N”制度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健全。“多规合一”改革、机构改革、农垦改革、司法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深化。国际开放度显著提升,全市外贸进出口额预计比2015年增长11.3倍。世界顶尖科学家三亚论坛、首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等国际性会议以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FE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等国际性文体赛事活动成功举办。

  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4%。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5%。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文体、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突破100家,第三产业比重较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非房地产投资占比超过50%。

  区域融合发展形成新格局。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后派出283名干部、组成92个乡村振兴工作队,建设美丽乡村64个,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升级,城区、行政村4G覆盖率100%,自然村覆盖率99%,已建成开通5G宏基站1595个;行政村公交车覆盖率达100%;城市供水保障率达95%;农村供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年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天然气城市主干管网普及率达100%,崖州区“气代柴薪”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提升三亚在“大三亚”牵头作用的利用海南西环高铁和货线三亚至乐东(岭头)段开行公交化旅游化列车改造工程、环岛旅游公路陵水土福湾至三亚海棠湾通道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山海高速公路三亚段试通车。

  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城镇累计新增就业岗位五年超16万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五年近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2%。社会保障标准和覆盖面显著提升,获批全国医保改革DIP试点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升级,81个省级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竣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面托管市妇女儿童医院,获批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新冠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仅用49天实现收治确诊病例清零。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人大附中三亚学校、上外三亚附中等25个学校建成开学,新增学位1.43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1.9%,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5%。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取得新进展,市体育中心加快建设,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初步构筑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层治理、安全生产、扫黑除恶、禁毒等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就业、消费、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基础设施等脱贫举措扎实有效,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累计脱贫4939人,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户已全部脱贫退出,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5430元增加到2020年18990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深入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建立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5%,PM2.5下降至11微克/立方米,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91.7%,近岸海域海水监测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69%。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和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586辆,累计建设充电桩超5000个,垃圾分类、全面禁塑、装配式建筑推广有序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推进,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新发展、新挑战的中国。我国正迎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成为一个时代命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战略实施将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新构想加速成型。疫情加剧逆全球化趋势,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海南发挥自贸港引领作用、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点提供重要机遇。

  新机遇、新使命的三亚。“十三五”时期,三亚充分把握自贸试验区和全球唯一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契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主动调结构、补短板、育新业、强动能、优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开放创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构建,城市承载能力受限,优质公共资源供给不足,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营商环境与国内一流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

  在新的历史时期,三亚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树立底线思维,更加有效地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下国家政策资源导入与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优势,推动经济和社会高质量跃升,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勇当排头兵、打造新标杆。

  三亚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门户,三亚未来应勇立潮头、开创新篇。“十四五”期间,三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持续学习贯彻落实习“4·13”重要讲话、对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中央12号文件精神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政策制度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聚焦抓好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和民生、生态、社会治理“一中心、一城、一区、三重点”,加快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开放创新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标杆城市,宜居宜业的民生幸福城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以落实国家战略为牵引。紧抓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战略机遇,立足“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结合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等战略平台的建设,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全国全省中发展三亚,在参与合作与竞争中提升城市影响力。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改革目标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高水平开放。围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稳步落实自由贸易港“6+1+4”制度安排,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集聚全球人才和优质生产要素,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到2035年,三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省前列;自由贸易港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优质公共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经济实现跨越式升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全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三亚、平安三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风险防控体系更加严密,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三亚市资源禀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到2025年:

  自贸开放发展格局基本确立。高质量完成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分阶段任务,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成果突出,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各类市场要素实现便捷高效流动,风险防控有力有效。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迈入高收入地区行列,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0%,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00家,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突破,争取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打造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极。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大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明显增强,融入“全岛同城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重点组团、美丽乡村协调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市发展和功能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城市风貌持续改善,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海南自由贸易港门户城市初步建成。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低碳水平明显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形成全国知名度。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更好保障,覆盖城乡、功能健全的公共文体设施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三亚城市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法治领域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法治三亚”建设成效显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规范化、常态化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2025年全市生产总值绝对额按202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高质量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分步骤分阶段安排,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把解决问题作为根本导向,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相契合的制度集成创新“三亚模式”,努力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标杆城市。

  有序落实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重点” class=remindInfo title=化为重点 readonly=readonly>

  为重点的制度设计。强化贸易自由便利,发展以“零关税”为基本特征的货物贸易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基本特征的服务贸易,试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相关制度设计,落实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制度、“零关税”清单制度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融合联动。强化投资自由便利,放宽市场准入,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清单、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探索试行“标准制+承诺制”投资制度、合格假定监管模式,用好“国际投资单一窗口”。落实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自由化便利化制度设计,推动生产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落实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对接国际经贸投资规则,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口岸能力升级。进一步完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凤凰岛邮轮母港、南山港等口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一线”口岸、“二线”口岸监管设施建设,推进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建设,实行便捷高效海关监管,创新监管模式,提升海南自由贸易港运输便利化和服务保障水平,为全岛封关运作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加快推动口岸运行管理模式升级,建设“智慧口岸”。争取飞机及邮轮航班停靠三亚加注保税或退税燃油政策落地。

  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平台建设。推进崖州湾科技城综合保税区、三亚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规划建设三亚新机场临空产业园,推动临港临空经济集聚发展。建设海南自贸港(三亚)跨境投资服务平台,提升跨境投资服务水平。推进中国(三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构建完善的跨境电商和国际贸易接轨体系,建设邮件、快件、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扩建三亚国际快件监管中心。

  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机遇,发挥在产业准入、税制安排、人员进出境等方面的政策优势,加速科技、资金、人才等全球高端要素集聚与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导入,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升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布局,推进现代服务全球化开拓,推动热带特色农业高效化转型,逐步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全季节旅游产品和消费服务吸引力,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经济发展新动能,打破长期以来我市产业发展的季节性依赖,突破经济“冬暖夏凉”瓶颈,打造海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二极。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旅游业。发掘三亚本底优势,释放海南自由贸易港人员、资金等要素安全有序流动潜能,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构建面向全球的旅游消费吸引力,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

  突破前沿战略产业——高新技术。以崖州湾科技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等为依托,承载国家重大战略落位,推动以种业科技、海洋科技、数字科技、生物科技四大方向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突破发展,拓展先进制造业布局,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前沿科技创新旗帜。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国际会展、健康产业、教育产业、国际设计、现代物jinnian金年会官网流、生态环保。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下现代服务业全球化开拓发展机遇,破除产业发展壁垒,释放产业创新发展潜能,依托中央商务区、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等,推动金融服务、国际会展、健康产业、教育产业、国际设计、现代物流、生态环保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强化经济持续增长动能,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做强特色基础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聚焦生态循环农业、热带科技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方向,推动热带特色农业生态化、高效化、景观化发展,加强农业领域国际开放合作,打造海南农业现代化转型标杆与全国农业高效发展示范。

  优化公平开放市场环境。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市场准入规定,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保持竞争中立原则,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强化对各类经济政策的公平竞争审查,推动经济政策向普惠性、功能性转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落实知识产权确权、转让、运用等方面制度创新,建设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完善知识产权专项政策体系、管理工作制度和服务体系。探索开展专业服务机构开放试点,支持会计审计、咨询服务、评级服务、检测认证等领域专业服务机构与海外机构、港澳台机构合营联营,培育发展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服务。

  构建高效政务服务体系。以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核心,推动政务服务体系升级。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清单”制度,明确参与经济治理的边界和权限。深化“强区扩权”,给予区级政府要素配置主动权。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法定机构改革。强化政府服务功能,主动帮助企业“补链”“强链”,支撑企业降成本。推动政府服务理念转变,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健全政企沟通机制,采取“企业点菜”方式,推进“放管服”改革。推动智慧政府建设,完善“一鹿快办”政务服务体系,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极简审批”,实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服务模式,减少并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标准地”制度和“告知承诺”制度,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建设无证明城市。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行业市场监管清单制度,创新信用承诺制度、信用报告等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记录、信用信息自愿注册、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信用分级分类管理等多渠道事中信用监管,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等事后环节信用监管机制,完善三亚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三亚”门户网站,推动信用监管信息公示公开。建立健全进口商品信用风险预警、重要产品溯源、电子商务诚信、港航信用评价体系等领域开放型经济信用服务机制。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推进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工作。按照鼓励创新原则,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强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积极落实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商事注销条例、破产条例、公平竞争条例及征收征用条例。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服务中心,加强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海南第二涉外民商事法庭、海南国际仲裁院三亚分院等机构能力建设,建设国际化法律专业服务队伍,提升国际化法律服务水平。健全政务诚信体系,提升政府法治意识,优化政策兑现服务,建立健全政策统一兑现机制,建立政府面向市场主体的履约承诺保障机制和毁约、拖欠账款等行为的约束惩戒机制。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园区管理体制,聚焦权益保护、资质认定、纠纷处理、失信惩戒等环节,建立业界自治法定机构试点。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实现国有资产总额达到3000亿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升国有经济服务战略、服务城市、服务民生、服务产业的能力。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国有资产证券化,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构建国资国企开放创新发展新格局。继续落实“百家央企进海南”行动方案,大力引进跨国企业、国内大企业集团在三亚设立区域总部和设计、金融、交易、结算等功能性总部,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和结算中心。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贯彻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弘扬企业家精神,引进培育一批实干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

  融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面向国内国际双向开放的优势,吸引高端消费回流,大力培养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引力,强化以离岛免税政策为核心的消费服务能力建设,突破以类原产地、非禁即入等开放政策为核心的生产供给能力建设,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主动融入强大的国内市场。聚焦旅游、电信、种业、中医药健康等优势服务贸易领域,将中央商务区建设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服务贸易集聚区,探索开展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的先行试点,探索海南自由贸易港下服务贸易壁垒破除,推进同线、同标、同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创新拓展有效投资空间。坚持“项目为王”,推动投资高质量稳定增长。全力优化投资结构,强化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探索建立社会投资项目指标化管理体系,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管理全流程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展多元投融资模式,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厂房等产业载体通过融资租赁、REITS、ABS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贯彻落实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拓展私募股权投资国际化路径,鼓励开展QFLP、QDLP业务。建立充分满足市场主体自主需求的新外债管理体制,优化落实外债登记和额度循环使用制度。推动非金融企业根据实际业务要求和能力逐步提高跨境融资杠杆率。完善投资工作机制,落实自由贸易港投资新政三年行动方案,建立项目全链条跟踪服务机制。

  自贸开放平台建设工程。搭建海南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平台,推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和南山港指定监管场地建设,建设崖州湾科技城综合保税区,前瞻规划三亚新机场临空产业园,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三亚)跨境投资服务平台等重点平台,建设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国际邮件快件跨境电商物流监管中心。

  自贸口岸能力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开放口岸和“二线口岸”基础设施、监管设施。推进南山港“一线”口岸查验能力建设和三亚凤凰邮轮港口岸查验设施设备配备,推进三亚凤凰机场“一线”升级改造和“二线口岸”设施设备配备。

  自贸法治服务保障工程。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服务提升工程,推进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海南国际仲裁院三亚分院等机构建设和功能完善。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推动三亚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三亚”门户网站建设升级。

  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推动知识产权确权、保护、转让、运用相关平台机构落位。

  紧抓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契机,立足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发展定位,以提升旅游体系对国内外旅游需求的适配性为主线,构建面向全球的旅游消费吸引力,加速客群持续集聚,深挖客群消费潜能,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积极吸引消费回流,支撑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到“十四五”末,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100亿元。

  创新自贸特色旅游业态。释放海南自贸港建设下旅游业态创新潜力,集中力量引入若干全球顶级的前沿消费类、艺术类、大IP型旅游产品投资布局,推动国际知名的主题公园落地。建设自贸港旅游航空总部基地,丰富一日游、两日游等国际过境游主题产品。打造综合性通航旅游基地,先行先试通用航空分类改革,创新低空旅游产品业态。

  打造邮轮游艇旅游中心。依托凤凰岛建设邮轮旅游试验区,加快邮轮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邮轮母港在地服务水平,探索设立船舶供应中心,加快向邮轮母港发展。加快邮轮航线开发,开展公海游航线试点,发展国内港口城市至三亚的多点挂靠、环岛游、无目的地海上游及三亚至港澳台、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航线,布局泛南海“丝绸之路”跨国游项目,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15天免签政策。建设国际海员培训中心,吸引邮轮公司注册和运营。推进游艇产业改革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整合游艇行业多头管理,强化游艇产业发展监管和发展模式的制度集成创新,加快建设公共游艇码头等设施,丰富游艇旅游消费场景,升级打造中国一流的游艇消费中心和世界一流的游艇品牌展示交易中心。

  打造体育旅游消费品牌。落实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工作要求,推动体育旅游业态和模式创新,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城市。办好第六届亚沙会,聚焦水上运动及球类、田径等方向,引入国际专业赛事,打造国际赛事名城。推进国家体育训练南方基地建设,发展沙滩排球等特色体育运动。发展潜水、冲浪、海钓等海上体育项目,建设三亚国际滨海及海上运动示范基地,构建以三亚为中心的环海南岛体育旅游圈和南部热带滨海休闲度假体育旅游区。推动多元化运动项目及赛事引入,探索拓展特技滑板、特技摩托、特技摩托艇、赛马等新兴极限运动市场,建设体育极限运动知名体验地。发展电子竞技赛事旅游,引入国际性电竞赛事,建设国际电子竞技公园。发展本土民族特色体育游,打造黎族苗族庆祝“三月三”活动等民族运动旅游产品,办好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依托三亚市体育中心,打造集体育、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体育娱乐综合体。开展竞猜型体育彩票试点。

  丰富文化旅游消费产品。发掘黎苗、佛教等独特文化资源,培育地域特色文化演艺品牌和文化旅游产品。实施文化旅游景区提升工程,做精南山文化旅游区、大小洞天等文化旅游项目。推动落笔洞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崖州古城保护与开发,实施“文物+旅游”行动。

  布局海洋特色旅游产品。推动蜈支洲岛、西岛等海岛旅游产品品牌化发展,推进椰子洲岛、小青洲岛、东锣岛等近海离岸岛屿旅游资源开发。积极与三沙市合作,发展远海岛屿旅游,构建多元化海岛旅游产品体系,推动西沙特色短途游提质升级。优化旅游码头功能布局,改造升级一批旅游码头,丰富海上观光游线。推动三亚湾一体化规划,推动三亚湾海上旅游项目高端化、多样化、专业化发展。发展海洋渔业文化特色旅游,推动三亚崖州中心渔港打造休闲渔业示范区,支持海洋牧场合理拓展旅游功能。

  深化特色旅游产品升级。发展高端化、定制化婚庆旅游服务,打造国际知名的婚庆旅游目的地。发掘深海科技、南繁种业、海洋产业资源,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协同琼南地区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建设森林康养基地,打造特色雨林休闲旅游品牌。

  升级免税购物体系。用好用足免税购物政策,优化免税店布局,丰富免税商品种类,逐步推动离岛免税购物经营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原产地“三同步”,构建日用消费品免税、离境退税、离岛免税三类免税购物并存的免税购物发展格局,强化免税购物产品吸引力,全面提升免税购物体验质量和服务水平,维护离岛免税高端消费品牌,吸引国人消费回流。积极研究建立免税商品负面清单制度。用好离岛免税“邮寄送达”、“即购即提”政策,实施本岛居民离岛寄存、返岛提取等便利化措施。积极争取邮轮游客购买船上免税产品共享离岛免税额度。完善跨境电商购物网点布局,大力发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与离岛免税形成优势互补格局。

  打造全球美食体系。依托湾区岸线及城市商圈,建设海南特色美食文化街区、国际风情美食街区等美食体验消费场所。发掘海南及三亚地方特色美食,打造传统名菜、名小吃美食品牌。汇聚全球特色美食,引进米其林星级餐厅,打造不出国门便可一站式遍尝全球正宗美食、感受国际知名餐饮品牌服务的国际美食体验中心。建设国际酒吧街区,发展国际化氛围休闲酒吧消费体验。

  健全住宿服务体系。依托市旅投集团,谋划打造三亚特色旅游酒店品牌,建立自有酒店品牌与管理体系。以提升三亚旺季游客接待能力与优化本地旅游住宿结构为出发点,结合海棠湾、亚龙湾、三亚湾已落位的星级酒店,引入国际高端酒店,打造全球品质最高、规模最大的星级酒店群落,提供国际顶级品质的精致化旅居消费体验,构建吸引国际高端客群汇聚三亚休闲度假的一流承载力。丰富旅居体验,鼓励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引导度假村运营主体拓展休闲娱乐体验空间,支持建设文化、科技等主题的沉浸式酒店和特色家庭旅馆,有序发展“共享农庄”和主题民宿客栈。

  打造夜间消费体系。培育、建设、提升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经济示范点,建立夜间经济产业体系,打造“夜三亚”品牌。塑造“夜赏三亚”名片,依托三亚河、临春河沿岸自然人文景观,利用夜景灯光灯雕布置,发展富有创意的“夜下三亚”主题灯光秀。进一步丰富“夜游三亚”体验,依托亚特兰蒂斯、海昌不夜城及规划建设大型休闲旅游项目,发展夜间特色娱乐体验,拓展夜间旅游消费,依托邮轮母港探索拓展夜间邮轮主题活动,实现“白加黑”全时长化创新。布局“夜品三亚”消费,打造三亚湾夜间经济示范区,依托夜市、美食广场等,吸引国内外著名餐饮、网红餐厅入驻,引入多元化夜幕娱乐演艺业态,推动夜间演出市场发展。发展“夜购三亚”活动,以海棠湾国际免税城及城市商圈为依托,发展夜间系列主题促销,策划全年特定时段“夜市购物节”。

  发展新兴旅游消费。强化大型活动消费服务能力,办好国际旅游岛欢乐节等重大会展节庆活动,创新谋划节假日特色旅游产品与消费活动。实施商业消费配套提升工程,引入顶级俱乐部组织分部、会员服务中心等机构,打造顶级精英社交场所。建设目的地式旅游消费综合体,引进国内外知名时尚企业、高端消费商品品牌,发展“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建设主题娱乐消费街区,升级特色休闲娱乐体验。丰富游乐场、亲子购物、娱乐场所布局,提升家庭旅行体验。推动老酒店、老景区、老商街开展硬件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吸引力。

  提升旅游交通可及性与便利性。推动自贸港运输来往自由便利落实,提升“海陆空”旅游交通可及性,开拓国际国内空中航线,通过增加旺季旅游航线、旅游包机等方式,提升航空运力,与主要航空企业深化合作关系,合理管控旺季票价,降低游客出行成本。完善市内旅游交通体系,构建以滨海旅游公路为干线,以山区公路为延伸的旅游公路路网,高标准建设旅游公路,加快完善特色风景道、生态骑行道、观光高速、公路驿站、海滩观光电车、房车营地等设施建设,推进旅游公交体系、租车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一票式联程、一卡通等旅游便利化服务。

  落实国际游客入境便利化政策。落实自贸港人员进出自由便利,实施更大范围适用免签入境政策,扩展外国人免签入境渠道,放宽外国人申请免签入境事由限制。研究取消针对外国游客的旅行社邀请接待模式限制,促进游客自由行模式发展。推动全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标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设无语言障碍国际城市。建设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口岸外币兑换服务点。

  创新旅游品牌营销,提升三亚旅游知名度。建设国际文旅总部基地,推动旅游业全产业链服务商集聚,推动旅游服务业整体提升,完善旅游业扶持政策体系,支持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创新营销手段,探索利用自媒体、融媒体等新媒体渠道,提升三亚旅游品牌热度,强化热点活动、热点事件营销,打造超级流量IP。加强与国外旅游业营销渠道的合作,推进境外推广中心设立工作,开展核心客源地国际化精准营销。拓展海外媒体营销渠道,深化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主要海外客源国主流媒体的合作。

  完善旅游管理体系,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推进三亚旅游业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诚信商家”管理,完善旅游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红黑名单”管理机制,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加强旅游业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强化旅游产品内容和质量管控,严格旅游业主体资质管理。建立旅游满意度调查和评价制度,推进建立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引导市场主体设立消费纠纷先行赔付基金,落实消费者权益保障。

  前瞻布局智慧旅游。依托交投集团优化智慧旅游交通体系,推广智慧出行信息平台,促进智慧旅游交通发展。建立覆盖全市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发展智能票务。建设智慧商圈,发展智能店铺。建设三亚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数据中心,搭建旅游消费公共数据分析平台,基于旅游数据沉淀,推动旅游大数据分析应用,为旅游统筹管理、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提供引导和支撑。

  建立旅游标准体系。深化三亚市旅游标准化改革,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础上,推进旅游质量国际标准化建设,构建符合国际通行范例、具有三亚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运行方式、产品服务、质量保障、运行流程的统一标准体系。推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旅游企业协同推进旅游标准化推广实施和监督评估工作,打造旅游质量国际标准化智库。发挥市旅投集团带动作用,发展旅游标准示范主体。推动“三亚模式”旅游标准向全球输出。

  旅游产品创新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主题乐园体系,建设目的地式旅游消费综合体。推进抱坡文化体育中心片区建设,建设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推进FE赛车主题公园等体育旅游项目。合理推动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建设,推进游艇码头建设升级,开发邮轮主题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实施文化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推进落笔洞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崖州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设婚庆亲子主题旅游基地,推动婚庆旅游项目落地。布局自然山林体验项目、低空飞行产业园等创新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升级工程。聚焦高端酒店、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消费领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增加离岛免税购物网点布局,推进三亚海昌梦幻不夜城(二期)、大悦中心等项目落地,实施商业消费配套提升工程,推动美食街区、精品街区等旅游消费设施建设升级。实施公共休闲区综合提升工程、公共艺术景观升级工程。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旅游交通优化升级工程,推进公交化旅游化列车改造工程。建设崖州区游客活动中心、环岛旅游公路配套服务区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建设旅游监管、旅游推广等服务平台。

  旅游产品创新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主题乐园体系,建设目的地式旅游消费综合体。推进抱坡文化体育中心片区建设,建设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推进FE赛车主题公园等体育旅游项目。合理推动凤凰岛国际邮轮母港建设,推进游艇码头建设升级,开发邮轮主题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实施文化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推进落笔洞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崖州古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设婚庆亲子主题旅游基地,推动婚庆旅游项目落地。布局自然山林体验项目、低空飞行产业园等创新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升级工程。聚焦高端酒店、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等消费领域,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增加离岛免税购物网点布局,推进三亚海昌梦幻不夜城(二期)、大悦中心等项目落地,实施商业消费配套提升工程,推动美食街区、精品街区等旅游消费设施建设升级。实施公共休闲区综合提升工程、公共艺术景观升级工程。

  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旅游交通优化升级工程,推进公交化旅游化列车改造工程。建设崖州区游客活动中心、环岛旅游公路配套服务区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建设旅游监管、旅游推广等服务平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创新驱动战略,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推动三亚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南繁硅谷、海洋强国、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等战略下国家重器资源导入,以种业科技、海洋科技、数字科技、生物科技为重点,突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前瞻布局海南自由贸易港特色先进制造业,打造国家战略高新技术前沿区,到“十四五”末,形成一批世界尖端科研成果,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00家。

  推进南繁科技城建设,打造“世界种业中国芯片”。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高标准农田智慧化建设,建立南繁育制种全过程第三方服务平台。以培育种子国家实验室为目标,推动种业及关联领域顶尖科研创新资源集聚,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南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新一代高效育种体系和繁育技术体系,打造南繁种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崖州湾种业知识产权特区,探索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种业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交易、展示、评估和商业化服务等功能,探索种质资源惠益分享机制。以产业化为核心,推动南繁由单纯田头育种向田头育种加实验室育种的转变,从冬季育种向全年育种转变,由一手包办向科技研发服务外包模式转变。推动育种向种业科技全链条拓展,发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交叉驱动的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推动种业技术创新发展。推动种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种子种苗产业,推动种业全面开放,建设“一带一路”种业开放先行区。推动新品种交易平台建设,开展种业贸易与种业知识产权交易,探索种子期货交易、种质资源保护与交易领域平台建设。

  推进深海科技城建设,逐步构建海洋经济体系。建设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三亚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储备一批深海装备、深海环境探测、深海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前沿技术,注重深海“卡脖子”关键小件攻关。建设深海装备测试平台,助推深海装备产业研发升级,探索智能化无人深海装备制造。发展深海新能源综合开发研究、南海油气开发及综合利用、深海矿产开发服务等,建设深海资源勘查与创新利用中心。开展4500米、万米载人潜水器海事应用,推动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落户。发展海洋生物科技产业,打造水产种业硅谷,聚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生物制品,探索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推进南山港规划建设,强化海洋科研、资源开发与深远海工程服务保障,打造南海科技港。壮大深海现代服务,建设国际深海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发展深海旅游和科普教育。推进“智慧海洋”建设,构建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建设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建立面向南海的智慧海洋数据中心和海洋计算中心,建设智慧海洋研发应用基地,形成国家“智慧海洋”南海区域应用示范。

  以应用驱动数字科技创新,引领数字城市建设。把握我市“数字城市”建设对数字科技创新应用需求,丰富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医疗、智慧海洋等多领域数字科技应用场景,推动数字科技先导项目落地。推进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中国海南信息安全基地、水蛟智谷等园区平台升级,承载数字科技产业主体资源集聚。以区块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支持区块链技术在科技研发、知识产权确权和交易等领域运用,建设大数据中心、离岸数据中心、超算中心,谋划建立区块链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园。依托三亚遥感信息产业园,布局卫星设计、运营、遥感技术推广应用和遥感设备精加工,打造卫星互联网亚太运行中心,推动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开放。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政策制度,以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园区为试点,扩大通信资源和业务开放,有序开放增值电信业务。推动国际互联网数据交互试点在三亚实施,推进崖州湾科技城、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建立在线数字处理交易监管平台,探索推进数字贸易产业发展。强化数字科技展示交流服务,打造全球科技成果发布平台。

  加快中转基地建设,紧抓生物科技发展趋势,突破生物科技研发。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核心功能建设,扩大生物医药科研用动物种质资源引入,推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中科院神经所等机构落地入驻,打造生物医药模式动物引种、繁育与评价中心。聚焦临床前生物医药研发,招引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生物医药研发双创主体落户,建设医药工程研发基地。推动医用级异种产品与技术创新、医药研发大数据集成利用等下游增值服务产业功能拓展。基于高水平检验检疫能力建设与多边检验检测互认,探索种质资源离岸贸易。

  前瞻布局特色保税加工。推进崖州湾科技城综合保税区建设,主动争取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制度设计,结合种业农科、生物科技、深海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保税加工。基于零关税、加工增值超过30%(含)的货物经“二线”进入内地免征进口关税政策,促进高关税、高增值原料进口相关加工集聚。结合免税商品种类扩大政策,探索开展离岛免税商品目录中高端消费产品的保税加工,发展以三亚免税商城为前店,以综合保税区为后厂的离岛免税加工“前店后厂”模式,培育发展黄金珠宝加工产业。落实非禁即入政策,探索对海关总署注册管理类企业实施备案管理,建立风险管控核心能力,吸引相关领域加工企业集聚。利用综合保税区“境内关外”特点,发展保税研发。

  推动先进制造突破发展。加快打通先进制造产业链,推动“整装+零配件”、“制造+维护保养”、“生产+应用再集成”等融合发展,建设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园。发展生态环保工业,集聚环保加工制造企业,积极引导生态环保企业投资三亚。探索吸引国内外先进电子信息类高科技智能制造主体落地。结合深海、旅游、健康、设计等产业发展,拓展邮轮游艇设计、维修和制造布局,鼓励高端医疗器械、海洋工程装备、3D打印等先进制造业发展。

  构建基础科研创新平台。支持崖州湾科技城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南繁硅谷、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承载需求,聚焦种业科技、深海科技、生物科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引育权威机构,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三亚院士联合会平台作用,强化高层次人才科技引领作用,推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落地。到“十四五”末,实现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达2个。

  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扶持力度,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支持头部企业搭建联合创新平台,谋划一批企业主导和参与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支持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等园区建设双创服务平台,完善创业孵化服务。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质量认证技术服务中心等创新设计、公共检测、科技信息和专业技术平台,强化专业服务支撑。搭建海南自由贸易港创新人才服务平台,落实自贸港人才服务管理制度。到“十四五”末,实现省级及以上综合孵化器达13个,众创空间达20个。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支持崖州湾科技城入驻高校、院所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形式,与企业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种业科技、深海科技等方向,支持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中试熟化与成果产业化。

  健全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促进机制。健全科技研发投入年度核算、评价考核和问责机制,推动科技研发投入稳步增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制的“三亚模式”,结合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发展,探索建立并完善公益性、基础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机制,推行“揭榜挂帅”,吸引海内外“最强大脑”解决科技创新关键问题,加快突破一批前沿共性技术。推动科技创新“管研评”分离,建立常态化的政府与企业之间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适合科技企业发展投入新模式,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联合基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改革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的收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专利权向发明人、设计人或中小企业转让。

  构建国际科研合作交流机制。依托崖州湾科技城,搭建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顶级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来三亚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与国际高水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国际离岸创新创业(三亚)试验区建设,开展离岸创新创业孵化,搭建汇聚全球创新成果的技术市场,吸引海外优质创新资源集聚流通。

  种业科技创新发展工程。推进三亚市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高标准农田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建设南繁育种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种业科技高水平基础性科研平台,推动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南繁作物表型研究设施、中国科学院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国家品种测试中心、国际玉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心等项目落地,建设质量认证技术服务中心等平台,推进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建设。

  深海科技生态建设工程。引进培育深海科技领域顶尖科研试验平台,推动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等项目落位。搭建深海科技产学研合作平台,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教城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设。建设南海地质科技创新基地,推动深海新能源综合开发研究、南海油气开发及综合利用、深海矿产开发服务相关重点项目落位。建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

  数字科技集聚发展工程。加快数字科技领域重点园区平台建设,推进海南信息安全基地二期、三亚水蛟智谷小镇、三亚智谷、三亚市互联网信息产业园三期等项目建设。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建设在线数字处理交易监管平台。

  生物科技培育突破工程。推进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加速国家(三亚)隔检中心、国家热带生物安全中心、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确权交换中心等项目落地。实施口岸种质资源及产品查验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非人灵长类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全健康(生物)关键共性技术中心等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平台。

  先进制造示范创新工程。推动崖州湾科技城综合保税区建设,落地一批保税加工先导性示范项目。建设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园。谋划邮轮游艇设计、维修和制造项目落地。推进三亚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厂等环保工业项目。支持先进电子信息类高科技智能制造主体投资建设产业项目。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建设,建设浙江大学先进技术与产业创新平台。推进启迪科技园(三亚)等平台项目落地。构建海南自由贸易港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三亚科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海南自由贸易港创新人才服务平台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进国际离岸创新创业(三亚)试验区功能完善。

  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设计,释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潜能,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做强国际会展、健康产业等优势服务业,培育教育产业、国际设计等新兴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环保服务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十四五”末,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0%。

  以“六个集聚”为核心,以农业金融、科技金融与旅游金融为特色,释放海南自贸港下金融开放创新潜能,推动金融支撑实体经济发展,服务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争创新时代我国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标杆。

  落实自贸港金融开放创新。依托中央商务区,稳步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逐步推动金融业双向开放。构建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稳步推进本外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落实金融机构外资股比、业务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依法设立金融机构。争取建立跨境证券投融资政策改革试点,支持本地注册企业境外上市和发债融资,提高跨境证券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水平,支持企业设立集团跨境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设立跨境资产管理业务试点。破除金融服务贸易壁垒,支持保单融资、仓单、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服务贸易业务发展。便利跨境贸易投资资金流动,推动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助推海南贸易资金结算中心建设。

  推动金融业集聚发展。加快交易平台、保险机构、资管主体、融资租赁、上市公司、金融会议等集聚。推动交易平台集聚,探索建设碳排放权、商品、种源、知识产权等各类交易场所,完善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功能,持续完善跨境资产交易和旅游积分交易业务模式,积极增加交易品种。推动保险机构集聚,依托中央商务区,建设国际保险创新产业园,探索降低外资保险准入门槛,争取突破保险资产配置限制,探索建立与国际商业保险付费相衔接的商业性医疗保险服务体系,鼓励农业、旅游、邮轮、康养、交易、海洋等保险产品创新。推动资管行业集聚,推动基金业转型发展,支持特色产业基金发展,吸引基金管理、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家族财富管理、信用评级等各类主体入驻,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集聚财富管理机构总部、市场功能、创新产品和高端活动。推动融资租赁集聚,探索融资租赁政策创新,取消船舶和飞机境外融资限制,支持工程设备、康养医疗、新能源、飞机船舶等产品通过融资租赁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设面向国内外的租赁资产转让交易平台。推动上市公司集聚,加强对拟上市、挂牌企业的培育辅导,建立拟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鼓励股权投资机构、市外上市及拟上市、挂牌企业入驻。推动金融会议集聚,对接国内外金融机构与行业组织,合作举办金融、经济类论坛,策划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金融会议。

  落实金融领域制度集成创新。推动中国人民银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推动法定数字货币在跨境贸易、跨境投融资和穿透式监管中的应用,争取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落地。探索开展沙盒监管等金融制度创新试点。

  构建多层次农科旅金融服务体系。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建设南繁科技城国际农业金融先行区,争取国开行“南繁育种基金”落位。鼓励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等牵头成立政策性科技担保公司,提供增信担保服务,支持“研发贷”、“孵化贷”、“知识产权贷”、“成果中试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金融科技成果落地。发展“旅游+金融”,支持景区门票收入权、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旅游债权融资创新,支持邮轮游艇融资租赁、游艇抵押贷款、游艇消费贷款等金融产品发展,实行船舶抵押登记便利化改革,开展旅游资产证券化、旅游消费金融等旅游金融创新。

  做大“展产联动”国际会展。以国际高端会议、精品产业展览为重点,完善会展设施体系,打造会展品牌体系,拓展会展综合服务,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完善会展设施体系,构建以保利C+国际博览中心为主,以崖州湾、红塘湾、三亚湾红树林国际会展中心为副,中央商务区及市内高端酒店协同发展的“一主、三副、多点”会展设施格局。实施展会品牌提升工程,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落实要素流动便利,引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一带一路”、泛南海合作等领域全球峰会、论坛、博览活动和国际知名行业品牌会展,推动现有品牌会展拓展,形成以国际性会展为引领、国家级和区域性会展为主体、本地培育会展为特色的会展品牌体系。深化与产业良性互动,聚焦旅游业、深海科技、南繁育种、健康服务等优势产业,培育产业会展,支持会展服务主体利用渠道资源拓展布局招商等增值服务。加强会展主体引育,支持实力企业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强化会展活动策划、公关宣传、广告营销等综合服务能力。

  培育“主动特色”健康产业。以主动健康为核心,以康复养生、中医药健康服务为特色,加强与博鳌乐城健康产业链合作,建设国际主动健康消费中心,打造世界健康岛南部增长极。推动主动健康服务集聚,推进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医疗板块建设,发展健康管理、康复疗养,推进抱龙林场等片区科学合理规划与开发建设,发展温泉养生、中医养生、森林养生、气候养生,结合红塘湾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海上休闲体育与滨海健康体育。推动市中医院升级,引入国内顶级中医药服务机构资源,形成集中医治未病、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于一体全产业链布局,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品牌输出,建设三亚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高标准打造国际化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构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用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下高端医疗设备进口成本优势,引入国际顶尖特色医疗机构,聚焦美容、抗衰老、中医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领域,拓展健康旅游与健康服务贸易,打造集产、学、研、医、养、游于一体的国际医学港。聚焦保健产品、智能健康设备等产品方向,深挖健康产品免税消费潜力,谋划打造集国际健康产品展示、健康养生特色商业、健康产品跨境电商于一体的国际健康产品商业区。开展健康科技应用,建设智慧医疗创新应用体验基地,发展健康大数据应用服务,发展互联网医疗。

  发展“科研林立”教育产业。把握国家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的契机,以顶级科研型高校机构集聚、国际教育开放创新与教育引领产业跃升为核心,立足重点产业发展切实需求,打造科研型高校机构林立的理工农医类国际教育创新岛引领区和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区。推动以校招校、精准招校,加强招生指标、办学经费、科研平台等领域支持,促进崖州湾科教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高教集群,探索推进大学城建设发展。制定实施海南自贸港制度设计下教育对外开放行动计划,探索中外合作办学股比限制、市场准入限制、主体资格限制放宽,支持外籍人才担任高校主要行政负责人,推行外籍教师、学生和教育专家入境免签便利。推动崖州湾科技城、天涯区、海棠区打造国际教育创新示范区,支持海洋科技、数字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境外理工科大学、职业院校在我市开展独资科教型办学,加强与国际院校人才交流合作,建设国际学生交流实习基地,打造“留学三亚”品牌。着力提升旅游、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热带高效农业等领域产业教育能力,支持社会独资、合资等方式参与办学,支持本地高职院校与国际顶尖院校共建产业教育一流学科,支持中瑞酒店管理职业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发展。

  布局“活力创新”设计产业。发掘海南自由贸易港制度设计优势,结合优势产业发展,以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为支撑,聚焦创意设计、文化设计、工业设计、建筑与规划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打造多元国际设计产业体系,助力国际设计岛建设。依托中央商务区、崖州湾科技城,打造设计产业示范区,促进设计企业总部集聚,建立时尚高端消费品发布、定制和展示交易中心,吸引独立设计师品牌、大师工作室、艺术研究机构及时尚营销机构集聚,推进西岛国际创意产业园建设。加强国际设计人才培育,支持高校开设创意设计、动漫设计等相关专业。完善国际设计服务平台,构建创意设计领域接轨国际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大对地方性、区域性设计类企业扶持力度,推进国际设计服务与旅游业、制造业、建筑业、会展业等融合发展。

  升级“高效通达”现代物流。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及城乡居民生活对物流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发展农产品、旅游消费、离境免税、邮轮供应、种质中转、科技研发、加工制造、应急保障、再生资源等领域相关物流服务。强化现代物流设施建设,打造物流枢纽集群,加快推进三亚(梅村)综合物流园、三亚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完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南山港等枢纽物流功能,发展大宗物资集散、集装箱货物中转,预留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物流用地,规划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和国际邮件交换站。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备货仓储物流,完善保税备货模式,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依托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等枢纽,建设冷链物流分拨中心。落实海南自由贸易港运输往来便利化制度,强化面向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中东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探索开通三亚-越南滚装运输航线,鼓励国际大型物流集成商拓展三亚航空货运网络,参与建设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航运枢纽。发展铁海、公铁、空铁联运和“一单制”联运服务,推动三亚铁路客运站普速旅客列车加挂行李车,推进经由海南的航空国际快件空铁联运,拓展辐射全国的快件物流网络,实现快件全国一至二日送达,加强城市末端物流配送点建设。培育具有较强物流服务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推进专业物流主体集聚发展,推动物流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培育智慧物流生态体系。

  发展“专业多元”环保服务。聚焦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清洁能源汽车展销与研发、清洁能源开发、环保专业技术服务等方向,推动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打造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海南自由贸易港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基地。建设三亚生态产业园,打造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置、渗滤液处置、布草洗涤等循环经济系统,培育引进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清洁能源汽车应用与研发,推进充电桩、充换电站等设施建设,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应用,建设新能源汽车小镇,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研发与展销服务。加强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速专业资源集聚,构建城市清洁能源体系。鼓励环保服务总承包和环境治理特许经营,引入一批拥有核心专利、综合实力较强的环保服务企业,发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开放金融平台建设工程。研究建设海南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心等交易场所,完善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功能。建设金融总部经济集聚区,推动国际保险创新产业园等产业平台落地。推动农科旅金融发展,建设南繁科技城国际农业金融先行区。

  国际会展设施提升工程。优化全市大中型会展设施布局,推进全市大型会展综合体建设,推进保利崖州湾科技城会议中心、保利C+国际博览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

  主动健康消费促进工程。推进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医疗板块建设,引进一批高水平主动健康服务项目,建设一批气候疗养、医美抗衰度假等产业项目。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健康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和智慧医疗创新应用体验基地。

  科研教育资源集聚工程。加速高校科研资源集聚,建设三亚崖州湾科教城公共教学区和公共教学平台,推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建设,加快上海交通大学深海科技研究院、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三亚科教创新园、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教科创新园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河南大学等项目落地。

  国际设计产业培育工程。建设国际设计产业集聚区,推动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产业基地,搭建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设时尚高端消费品发布、定制和展示交易中心。

  现代物流能力升级工程。建设三亚(梅村)综合物流园、三亚佳翔航空货运农产品加工贸易冷链物流园、三亚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物流产业园、三亚南果农副产品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加强物流交通配套设施建设。

  环保服务先导发展工程。建设三亚生态产业园,推进布草洗涤厂等项目建设,布局废弃物处理、生态产业发展、科普展示功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全域汽车清洁能源化工程,推进车联网技术及应用研究、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科研平台建设。

  落实“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按照“中优、东精、西拓、北育、南联”统筹全市资源配置,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城市新格局,展现魅力三亚新风貌,创新园区引领产业集聚新模式,践行大三亚一体化发展新理念,探索区域联动新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全球共享、陆海统筹、港城融合、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开放型城市新格局。

  构建“一心、一带、三河、五廊”的城市生态格局。一心即以北部山区为依托,建设包含抱龙国家森林公园、宁远河生态保育区及热带天堂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保育区的热带生态公园。一带即257.82公里海滨生态保育带及生态海域。三河即三条贯穿三亚的核心水系,包括宁远河、三亚河、藤桥河及其支流。五廊即凤凰岭-南边岭-鹿回头岭、林鼻岭-高岭-马岭、阜尖岭-黑岭-南山岭、白石岭-大安岭-六盘岭、田岸后大岭-湾艾岭-牙龙岭等五条山海连廊。

  构建“一心、两翼、多组团+美丽乡村”的城乡发展格局。一心即依托吉阳区和天涯区建设三亚中心城区,建设自由贸易服务、航空邮轮游艇枢纽和区域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建设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谋划建设北部新城区,做优做厚中心城区。两翼即依托海棠湾、亚龙湾建设东翼拓展区,依托崖州湾建设西翼拓展区。东翼拓展区以发展旅游业为核心,建设国际旅游消费胜地。西翼拓展区依托崖州湾科技城,打造战略前沿产业发展高地。多组团即高峰-南岛组团、育才-立才组团、梅山组团、大茅组团等四大城郊小镇组团,其中,育才生态区将以“三亚后花园”为总体定位,打造美丽三亚生态文明发展示范区。建设多个体现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同时,打造陆海联动走廊,发挥三亚作为我国南海门户、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重要作用,陆海统筹、联动南海。

  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步伐,积极申请省级、国家级城市更新改造试点,推进旧城改造,大力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推进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合理规划农村集体用地,推进旧村改造、城边村改造,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采取局部拆建、加建、改建、翻建等多种手段,围绕2000年底前建成住宅,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提升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统筹强化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推进能力,探索滚动拆迁模式,实施土地协议出让,解决企业参与城市更新改造瓶颈,探索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城市更新改造融资资本金及其他临时性资金需求,统筹推进安置区建设。以三亚河景观带为轴线开展老旧街区改造工程,引导商品街、购物街、海鲜广场等市民消费载体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及管线设备迁改,解决“马路拉链”问题,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统筹安排地下综合管廊整治,同步城市基础设施新建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现城市地下管线集约高效建设和使用。

  构筑现代化城市景观绿地风貌。提升城市景观风貌,选择三亚河入海口、重大文体设施等重点片区,打造彰显城市特色的新标识,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强化自然山水生态要素与地标节点要素的有机统一,优化城市天际线和海岸天际线。持续深入推进净化、绿化、彩化、亮化、美化“五化”工作,打造城乡绿色景观空间。建设城市公园,推进城乡绿道建设,建设园林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优化三亚河、宁远河、藤桥河核心水系及其支流水系廊道、城市景观绿地系统,加强对三亚市智慧城市海绵数据库、海绵城市监测监管平台维护与更新,完善防汛除涝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能力。

  围绕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构建的切实需求,以“园区承载、重点聚焦、组团发展”为原则,推动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等重点园区建设。严把园区准入关口,科学开展园区规划建设,注重产城融合发展,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整体规划和同步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探索设立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募基金,扩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产业园区更加灵活和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提升企业参与度,建立权力、责任、利益相匹配的制度,鼓励和支持园区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市场化运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园区政策体系等领域开展制度集成创新。建立科学完善的园区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园区经济质量效益型评价机制。

  推进崖州湾科技城“一港、三城、一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协同互联网信息产业园、遥感产业园等园区,聚焦种业科技、海洋科技、数字科技、生物科技等方向,加速国家战略资源导入,引领全球高端要素集聚,形成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谋划向北建设功能拓展区,布局保税物流加工与大学城。到2025年,园区营业收入达500亿元,税收收入达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100家。

  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用足用好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加速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现代商贸、邮轮游艇、专业服务、文化休闲等领域全球优质产业要素集聚,建设国际一流商务设施,打造驱动自贸港开放创新、引领总部经济集聚发展的自贸港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到2025年,园区生产总值达300亿元,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税收收入达30亿元,总部经济企业达20家。

  推动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发展。集中布局休闲度假旅游、主题乐园旅游、文化旅游、游艇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打造全球一流旅游消费服务,加快国际高端健康服务布局,支撑旅游消费升级,打造汇集全球人气的旅游业集聚区。

  强化产业平台建设。聚焦环保产业、现代物流、数字科技、先进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需求,建设三亚(梅村)综合物流园、三亚生态产业园、高附加值加工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发展平台,促进专业产业主体集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推动产业跃升发展。

  促进三亚与陵水、乐东、保亭实现“共治高品质本底环境、共筑一体化协同骨架、共促全域化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大三亚”经济圈合作共赢。

  共治高品质本底环境。以环五指山区域山体为核心,以陵水河、藤桥河、宁远河、三亚河、望楼河等重要河流为廊道,以大隆水库等重要水库以及尖峰岭自然保护区、抱龙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区为节点,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推进全域生态共保共育,强化跨行政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共建共营,构筑整体联结的生态安全体系,探索整合尖峰岭-猕猴岭-佳西岭、七仙岭-吊罗山-五指山等相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热带森林国家公园。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建立大三亚一体化的环境治理机制,探索资金补偿、污染源共治等多种创新合作方式,建立资源环境质量检测系统,搭建大三亚标准统一、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筑牢一体化协同骨架。增强区域快速交通联系,提升城际通达性,推动大三亚区域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强化公共交通领域信息共享,建成大三亚一个半小时都市圈。推动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通盘规划、全面接轨、一体建设,形成区域互联互通、绿色安全、智慧高效的全域“五网”基础设施骨架。

  共促全域化产业联动。推动三亚释放战略科技创新引擎、国际产业交流交往门户、自贸高端要素集成枢纽位势,发力产业链两端环节,陵水、保亭和乐东深挖腹地纵深潜能,发力产业链中间环节,形成以三亚为核心、高效联动乐陵保的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把握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机遇,做优做精“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城市带,形成“三亚一站式服务、乐陵保多点游憩”的旅游基营体系。以南繁种业、热带特色农业为方向,以三亚为科技引领,以陵水、乐东、保亭为腹地,共建国家南繁硅谷和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协同推动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和国际一流的深海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海洋公共技术研发、海洋现代服务、海洋休闲渔业。释放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构建以三亚为核心、辐射带动乐陵保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强化跨区域产业合作。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化与广州、深圳等对口城市的合作,积极争取重大产业合作项目落地。打造琼台经济交流合作新平台,继续办好“三亚台商峰会”等经济合作活动,争取落地一批台资重点项目。深化粤桂琼合作,融入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强化与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协同合作。聚焦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医疗康养、海洋经济等方向,创新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支持崖州湾科技城、中央商务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台湾地区等地园区开展交流合作,共建产业合作园区。

  加强多领域联动发展。优化区域交通互联体系,加强三亚公路、铁路经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与大陆干线公路和铁路网连通,建设“三亚-粤港澳大湾区”三小时经济圈。推进与海口、湛江、广州、珠海、深圳等“泛珠”城市港口通关便利化合作,加强面向台湾地区的邮轮、航空等通道建设,推进港航、旅游协同发展。深化人才教育交流,建立公职人员互派学习试点。全面落实惠台政策,着力解决台胞人才赴三亚工作的落户、购房、子女入学等问题。

  城市更新改造工程。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统筹实施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城区更新改造工程,推进三亚市海棠湾洪风片区等危旧房改造工程。推进抱坡、西瓜、芒果等片区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全市安置区建设。实施道路立面改造工程。

  城市风貌提升工程。整合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全市郊野公园、综合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推进滨海、滨河绿道、城市绿道、田园绿道、登山步道等项目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建设海绵城市,实施三亚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调蓄、三亚河流域调蓄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完善红沙垃圾转运站等环卫基础设施。

  园区集聚发展工程。统筹推进三亚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园区、中央商务区、崖州湾科技城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产业载体与基础设施配套。

  区域联动示范工程。谋划与粤港澳大湾区、台湾地区重点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进出口销售合作平台、人才交流培训平台等支撑性平台,实施“泛珠”城市港口通关便利化合作工程,建设一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以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引领人民美好生活为出发点,推动现代高品质城市建设,打造智慧化、高效化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常态化、规范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推动全市交通逐步由“旅游城市交通”向“自贸城市交通”转型,构建“互联互通、功能完备、无缝对接、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海、陆、空联动的交通开放格局,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构建三亚特色“123出行交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