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7 21:03:29 浏览:
根据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清明3天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1.5%,可以说已经走出了疫情的影响,彻底复苏了。
旅游业复苏,固然是好事,但很多游客就吐槽:旅游业该不会是靠酒店涨价复苏的吧?
微博上#200元快住不起经济型酒店#的词条,有4000多条讨论,获得了4800万阅读量。
不少网友都说,“搬3天砖,付不起酒店一晚房费”、“月薪2万,住不起如家汉庭”、“下次出游就要去麦当劳过夜了”。
这让人难免会好奇,酒店涨价,到底只是因为假期暂时涨价,还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为此,我们查找了不少资料,结合知名酒店的最新财报,最后得出一个令人难过的判断:
有一位网友说,自己清明想出去玩,平时一两百、周末三百多的酒店,到了清明节涨到了四百多,而且付费后酒店还不确认订单;
另一位网友的遭遇更让人惊讶,她收藏了洛阳一家酒店,清明想去洛阳玩,平时只需177元,到了清明假期直接飙到800多。
如家算是比较知名的快捷酒店品牌了吧?有网友假期想去天津玩,想在一家如家过夜,结果要1100元一晚。
或许有人会说,都是假期,大家都出来玩,酒店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这没啥大惊小怪的。
有网友4月9日去北京玩,都不是假期,各种对比,硬是找不到300元以下的连锁酒店,最后只能去住青旅了。
著名数码博主@闪飞 也说,自己上次出差,在上海住的如家要700多,现在花两三百很难住到如家汉庭了,酒店实在太贵了。
如果说北京、上海物价高,酒店贵也很正常,但在各项成本比北京、上海低不少的长沙,酒店价格也比前几年涨了不少。
有网友说,自己2019年去长沙玩,酒店一天180,最近一看,工作日也要一晚380。
如果说网友们的案例,只是他们个人的主观感受,那么酒店的财报,或许能更加直观地体现,现在酒店价格上涨的趋势。
4月1日,旗下拥有7天、锦江之星、丽枫、维也纳等品牌,国内酒店数量最庞大的锦江酒店集团,发布了2023年财报。
财报显示,锦江2023年营收146.49亿元,同比增长29.53%;净利润10.02亿元,比上年同期大增691.14% 。
这还不是国内酒店里面最赚钱的,拥有汉庭、全季、桔子水晶等品牌的华住集团,则在2023年收入了218.82亿元,同比增长57.9%;净利润约40.85亿元,同比增长324.33% 。
酒店巨头们大赚特赚,它们也在财报中透露,自己的利润来源就是越来越高的酒店房价。
酒店行业有个术语,叫做ADR ,也就是“平均房价”,ADR=客房营业净收入/已出租的客房数,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数据,大概了解酒店的基本价格情况。
2023年,锦江酒店平均ADR是247.37元,如果细分酒店类型的话,其中中端酒店ADR为273.74元,经济型酒店ADR为178.83元。
而根据锦江酒店2019年的财报,锦江2019年中端酒店的平均房价是260.07元,经济型酒店的平均房价是160.42元。
再看看华住集团,根据财报,2023年华住中国旗下酒店综合ADR为299元,同比增长26.6%,较2019年增长34.5% 。
根据财经媒体【时代财经】的数据,在华住集团运营18个月以上的成熟酒店中,经济型酒店ADR从2022年180元增长至225元。
酒店价格一路水涨船高,哪怕是经济型酒店,平均价格已经突破200,消费者以后再想住200一晚的酒店,恐怕线
作为消费者,我们难免会非常好奇,为什么酒店可以肆无忌惮地涨价,它们就不怕涨价太快,把消费者都吓走了吗?
最常见的一个解释,就是“供需失衡”,不少专家都认为,经过几年疫情,酒店行业大幅衰落,酒店数量也大大减少,再加上疫情后消费者的“报复性出游”,酒店房间供不应求,因此大幅涨价。
这个理由如果是在2023年,那还说得过去,但放在2024年的今天,已经站不住脚了。
要知道,国内的疫情管控政策是在2023年初放开的,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半,如果说2023年酒店行业大幅涨价,还能说是酒店数量不够,那么到了2024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复苏,酒店涨价还归因于供求不足,是说不过去的。
再说了,如果再过一两年,疫情的影响完全结束了,酒店就会停止涨价,甚至降价吗?恐怕也未必。
酒店涨价,其实和“供需失衡”的直接关系并不大,真正的原因,其实关乎着整个行业的生态秘密。
为此,财经博主“饭统戴老板”揭示了真相,那就是:“当下连锁酒店,赚的是吞噬市场份额的定价权。”
我们熟知的经济型酒店,出现在上世纪末,1997年,首家锦江之星在上海开业,之后如家、7天等经济型酒店就接连出现。
那时候,出门旅游总是两极分化,要不就住价格昂贵的星级酒店,要不就住卫生条件一般的夫妻店小旅馆。
这些连锁经济型酒店的出现,以实惠的价格和优质的服务,填补了高档和低档之间的中档住宿市场,给旅客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是经济型酒店最辉煌的时候,各大品牌纷纷进场,跑马圈地,开设了不少经济型酒店。
但在2010年之后,商家们投资经济型酒店的热度就开始下降了,因为商家们发现,靠经济型酒店赚钱太难了!
首先,经济型酒店的利润非常微薄,申万宏源证券曾在研报中测算,同样入住率的情况下,中端酒店的营收规模能达到经济型的2~2.5倍 。
国内酒店一般以经济型酒店为主,而美国酒店行业主要是中高端酒店,雪球网就有一则数据指出,国内酒店三巨头华住、锦江和首旅的单店创利水平,不足希尔顿、万豪等酒店集团的三分之一。
2022年,万豪集团营收207.7亿美元,约等于10个华住、13个锦江、28个首旅。
其次,经济型酒店抗周期的能力太弱了,如果遇到经济下滑的时期,经济型酒店对标的客户,肯定能省就省,减少旅游次数,但中高端人群的出门需求相对平稳,不会因为经济波动而变化。
而且,很多中高端酒店还能有商旅出差住店的市场份额,这也是刚需,是经济型酒店没办法比拟的。
再加上经过10多年的发展,国内品牌之间相互竞争,经济型酒店领域已经是一片红海,大家厮杀得非常严重,在里面很难赚钱了。
在商家眼里,开设经济型酒店就是赚个辛苦钱,付出巨大还利润微薄,抗风险能力还差,资本天然就是逐利的,他们自然就会想把客户都引导到中高级酒店里,赚更高的房费。
2010年,华住率先推出中端品牌全季,3年后又推出了高端品牌禧玥、度假品牌漫心。
另一巨头锦江集团,则在2016年先后控股铂涛集团和维也纳酒店,其中维也纳酒店是中端酒店品牌中拥有房间数量最多的。
首旅如家也不甘示弱,从2015年开始创立了中端品牌如家精选,还成立了中高端和高端酒店事业部,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和颐至尊、建国璞隐等品牌。
除此之外,从2018年开始,很多酒店巨头还接连收购了不少夫妻店,开始了中高端化改造。
不少原本住店价格低廉的夫妻店,被巨头们收购,装修一下换个牌子,摇身一变就成了精品酒店,收取比以前高一倍的费用。
因为疫情,小酒店入不敷出,背后的老板经济实力往往并不强,所以小酒店大幅度倒闭。
2018年,中国酒店数量达到了历史顶峰的34.4万间,但到了2021年就只剩下25.2万家,关闭的8万家,绝大部分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酒店。
而国内的连锁酒店巨头,家大业大,抗风险能力较强,所以在疫情中撑了过来,不仅如此,它们还“趁低吸纳”,在疫情中大搞扩张。
根据华住的财报数据,2019年,华住的房间数量仅有53.68万间,但到了2023年年末,就达到了91.24万间;
金年会娱乐平台登录
锦江的客房数量则从2019年的84.5万间,上涨到了2022年底的110万间。
到了2021年,一线城市酒店的连锁化率已达到50%,你已经很难在一线城市找到那些名气不大装修陈旧的小酒店,取而代之的都是有一定名气的连锁酒店。
连锁化率上去了,酒店集团们涨价的底气也就来了,反正你看到的酒店,都是同一个集团的,所有酒店都在涨价,你爱住不住,反正有的是人住。
2019年,中国500元以上的连锁酒店,只占市场的14.3%,到了2021年,这个数据上涨到了29.7% 。
光是在2022年,华住就关停了142家经济型门店,新增了363家中高端门店;而首旅则关停了298家经济型门店,新增了133家经济型门店。
这是一次关乎酒店全行业的洗牌,酒店连锁率上去了,酒店巨头们的议价权就更强了,于是他们关闭经济型门店,开设中高端门店,收取更高的房费,赚取更高的利润。
这一个趋势,看起来已经无法阻挡,还会愈演愈烈。酒店涨价,很可能是未来几年游客嘴里最经常出现的关键词。
但这样的做法毕竟不是长久之策,“防人之心不可无”,无论对于租客还是出租方来说,这都有着一定的隐患。
屈指一算,马上就要到五一假期了,相信不少人又开始盘算假期出游的事情,面对高昂的酒店费用,大家心里肯定也会压力倍增。
作为打工人,每天在格子间里困着,好不容易到了假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想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谁知出门在外,连住的地方都那么贵,看世界的兴致也没了,实在是憋屈。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不少人也转变思路,在假期里用另一种方式,去实现看世界的愿望。
有人会选择开车去近郊、去露营,在郊外体现生活的新鲜感;有人则会在自己身处的熟悉的环境,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
有一位网友就这样分享,他说自己平时只顾着上班,都没有出去逛逛,但出门之后,才发现生活处处是新鲜感。
他买杯奶茶,在奶茶店坐了四个小时,看着窗外人来人往,就觉得很新奇,因为这是他从来没有关注过的风景。
自此之后,他就会在城里citywalk,去着不同的地方,丈量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骑着自行车到处去,不需要去很远的地方,即便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也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说白了,旅游的意义,无非是为了乏味的生活,增添一点新鲜感,但其实并不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才能感受到生活的与众不同。
生活的精彩,并不只有在远方才有,它也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熟悉的地方,只不过我们一直在向前奔波,都忘了关注身边的风景。
毕竟,与其和成千上万人在洪崖洞扎堆,在鼓浪屿人挤人,忍受着高昂的酒店价格,奔波在外比上班还辛苦,在家附近走走,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