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店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龙头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图」

发布时间:2024-08-20 22:09:52    浏览:

  jinnian金年会官网酒店是指以建筑物为凭借,主要通过客房、餐饮等向旅客提供服务的场所,换言之就是利用空间设备、场所和一定消费性物质资料,通过接待服务来满足宾客住宿、饮食娱乐、购物、消遣等需要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个经济实体。根据酒店业态中各酒店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客源结构来划分,主要可分为商务酒店、度假酒店、公寓酒店和会议酒店。

  2009-2019年是旅游业的“黄金10年”,国内跨省旅游景气,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19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60.06亿,旅游收入达到57300亿元。2020年开始受疫情管控措施的影响,国内旅游呈断崖式下跌,酒店业发展受阻。在疫情影响下旅游消费决策中不确定性增加,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为25.3亿,比上年同期减少7.16亿,同比下降22.1%。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30年中国酒店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疫情期间酒店收入下滑导致部分酒店特别是小规模单体酒店大量出清,2019-2021年酒店数自33.8万家降至25.2万家,2022年酒店数回升至27.9万家,但较疫情前仍有较大差距。2019-2022年,全国经济型酒店数量占比从85%降至80.6%。中端酒店和高端酒店占比分别从9.3%和4.5%,提升到12.6%和5.3%。此外,头部酒店集团这一趋势更为明显,锦江、华住和首旅在2017-2022年中高端酒店占比均实现或接近翻番。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大陆存量酒店客房为1426万间,虽然较2021年末小幅略有增长,但这主要是由于部分隔离酒店由于政策优化,重新上线OTA对外营业,并非新建增加。

  连锁酒店本身具备一定品牌属性和溢价空间。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基于住宿安全和一定条件的舒服度保障,选择连锁酒店可靠性较高;同时连锁酒店提供的标准化服务会带来一定客户忠诚度提高消费粘性。2022 年底中国酒店连锁化率达 38.79%,但较发达国家60%以上连锁化率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酒店行业的上游主要是为其提供场地与原材料的物业租赁行业、酒店用品行业等。物业租赁行业为酒店提供场地,酒店用品行业为酒店提供经营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棉织品、清洁用品等酒店日常经营消耗品。下游客户主要为旅游出行与商务出行群体。根据渠道的不同客户可分为直接消费端与间接消费端,下游直销客户主要包括散客与协议公司,分销客户主要包括酒店在线预订平台与旅行社。

  近年来我国旅行社数量逐年攀升,2022年全国旅行社总数为45162家,同比增长6.43%。旅行社数量逐年增长,其原因在于部分旅行社选择暂停营业但未进行破产清算,旅行社保持了原有的存量。同时,随着研学游、自驾游等需求增多,许多进行专项服务的旅行社注册成立。但旅行社企业数量整体增速放缓,部分中小旅企在疫情中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倒闭,行业加速出清。

  2022年中国前十大酒店集团市占率约为70%,其中前五大酒店集团分别为锦江国际集团、华住酒店集团、首旅如家酒店集团、格林酒店集团、东呈酒店集团,市占率分别为22%、16%、10%、7%、4%。由于龙头酒店集团普遍采用多品牌战略,我国前十大酒店品牌市占率相对较低,相对分散。龙头酒店集团通过翻牌加盟维持较快开店速度,龙头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客户忠诚度让连锁酒店房价和出租率恢复较为顺畅,酒店龙头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酒店行业将更加依赖技术来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服务。智能客房、无人前台、自助入住、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将逐渐普及,为客人带来更为便捷和舒适的住宿体验。

  环保和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酒店行业也将更加注重绿色建筑、节能减排、废物回收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未来的酒店不仅要为客人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还要承担起对地球的责任,成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传统的酒店业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未来,酒店将更加注重与其他业态的融合,如文化、艺术、健康、娱乐等,打造综合性的休闲度假胜地。此外,酒店也将与零售、餐饮、办公等业态深度融合,为客人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体验。

  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未来,酒店将更加注重健康和安全,从餐饮、客房到公共区域,都要确保为客人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此外,酒店还会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为客人提供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等服务。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农林牧渔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